4月2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约请全国工商联合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百货商业协会等17家行业协会负责人,召开重要消费品行业协会座谈会。会议要求企业要配合政府做好稳定价格的工作,尤其是上半年必须保持价格稳定。
这几个月来,政府为了稳定物价,密集“约谈”协会、企业。其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是2007年颁布实施《价格监督检查提醒告诫办法》以来,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次。“约谈”这种方式,也引起了社会的争议。它既不是传统的行政命令,又存在着行政干预的嫌疑。
4月19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针对“约谈”一事回应称:约谈是一种沟通方式,不是行政干预,更谈不上干涉企业定价自主权。
约谈在蔓延,地方在效仿。
“约谈”是什么?
翻阅2010年最新出版的第六版《辞海》,查无此词。
然而,随着3月以来,日化、酒类、方便面等企业涨价之声四起,约谈之声也飘忽而来。
4月2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透露建立旅游企业总经理约谈制度,今后出现“问题”的旅游企业总经理将可能被旅游执法部门“约谈”。
然而,“约谈”真的管用吗?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约谈”的效果,值得长期关注,从治本来看,物价的平稳运行,还是要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
“约谈”管用
发改委“约谈”企业稳定物价,此举一出即遭诟病。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4月19日接受媒体专访时,进行了回应。
该负责人表示,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一贯充分尊重企业定价自主权,坚持依法行政。
国家发改委密集“约谈”企业的一个主要缘由是,3月份以来,陆续有日化、方便面、酒类等企业在媒体上发布涨价信息,推升了市场的涨价预期。个别地方出现了居民的小规模抢购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秩序混乱。
这位负责人说,“约谈”这种方式,是一种通过提前介入进行提醒、告诫的相对温和的措施,是一种沟通方式,不是行政干预,更谈不上干涉企业定价自主权。
之前,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认为,“约谈”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可能存在的以涨价为目的的违法行为,政府没有利用行政手段干预企业定价。“涨价是企业自己的行为,但应充分认识企业行使自主定价权一定要服从国家大局”。
在我国现行的价格监管体系,包括省市县的物价局及国家层面的发改委物价司。国家发改委是全国价格工作的主管部门。
近来由于频频见诸媒体的国家发改委“约谈”,源于国家发改委2007年10月31日颁布实施的《价格监督检查提醒告诫办法》(下称《办法》)。该《办法》规定,对于出现“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市场价格总水平剧烈波动;社会集中反响强烈的价格、收费问题”等8种尚未构成价格、收费违法行为的情况时,国家发改委可采取公告、会议、书面通知和约谈等多种方式予以“提醒告诫”。
在随后近4年间,国家发改委曾经多次对关系民生的重要行业、企业的价格波动行为进行“提醒告诫”。但今年4月份前后的“约谈”,则是《办法》颁布以来,密度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次。
“约谈”效果立竿见影。宝洁、联合利华、康师傅等企业在受到约谈告诫后,纷纷搁置了涨价计划。
联合利华就在其声明中明确表示,暂缓调价的决定是“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而作出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平表示:“在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政府不能干预企业,企业拥有自主定价权。但前提是假设企业自主定价,独立决策,而不是群体行为。观察中国市场上有非常明显的群体行为,沟通一下,未尝不可。非得涨价的话,也不一定要扎堆儿涨价,可以有先有后,避免引起市场恐慌。”
对于“约谈”的效果,陈平认为:“效果怎么样,这个效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很多企业确实存在着成本上涨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