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西部“民工荒”调查:缺工人源于缺待遇(5)

2011年05月03日 08:53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制度规范不愁没人

  基于陕西人的种种情结,在外“心难安”和回乡担心“工资低”、“待遇不好”,长安区老杨回家办自己的厂又诠释了回陕农民工的另一种对生活和未来的态度。

  那么,在陕的大企业和本土的陕西企业又是如何“留住”农民工的呢?《中国经济周刊》把采访对象锁定在陕西最大的民营企业——宝鸡东岭集团。

  由于有着良好的待遇和稳定的收入,该厂除养活15000名“正式工”外,还吸引了来自陕西本土和邻近四川以及甘肃的3000多农民工从事低端计件工种。

  据该集团招标办王楠主任介绍,他们成立了专门的部门管理这3000多农民工,还制定了相应的很齐全的待遇和福利制度,东南沿海出现的“用工荒”,他们厂子从来就不存在,也根本不用在节后“愁人手”。

  对农民工问题颇有认识的王楠介绍说,相对于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除了以高海拔、高工资养人的青海;以恶劣气候对应高收入留人的新疆外,陕西本土的农民工就业主要分布在省内民营企业和房地产开发领域,即对一般普工和建筑工的需求,这两者要占去农民工队伍很大部分。

  因为基本上确保干一月就有2000多元的相对稳定的收入,还能享受集团公司提供的一系列正式工的待遇,王楠笑着对记者说,东岭集团还没闹过“用工荒”,而且随着集团公司新业务的不断开展,每年还在新增用工数量。

  随后记者在西安市高陵县泾渭工业园区对建筑工地的走访也间接印证了王楠的一些观点。

  由于泾渭工业园区的加大建设,不少房地产企业在此“占地开发”,从而需要大量的农民工建设者。据记者走访的在该区域最大的两家房企开发商陕西中强建设集团和陕西龙江房地产公司后发现,由于西安市针对农民工用工方面的一系列规范,该区域也没有出现所谓的“招工荒”,反而是很多当地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而被迫外流。

  陕西中强建设集团总经理崔中利告诉记者,按工程进度发放包工头和农民工工资基本上他们没有出过问题,集团的各项收入完全能保障一切开销,没有听下面各个工地出现人手问题,连工地就近村子的很多劳力都在工地上做活,甚至还包括一些家庭主妇,她们就近挣钱,就近照看家人和孩子。

  陕西龙江房地产公司总经理江昊洪因为是农民出身,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上更是饱含感情,在他的工地上,很多来自四川的农民工都说江总是一个好人,经常来工地看望慰问大家。

  “我在这儿干了3年活路,我老婆子也在工地灶上做饭,今年大年初四过来时还喊了10多个老乡一起来了。”来自四川自贡的农民工老尹对记者说。

  由于管理土地工作,经常会到辖区各工地查看,高陵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何建斌告诉记者,泾渭工业园区目前大概有近万名各地农民工在此干活,县上对这些人的各项政策都很好,但主要体现在杜绝拖欠工资上。

  “农民工要求不高:只要我干了,你把工钱给我就行!”何建斌说。

  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处处长王晓杰认为,随着西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本地经济的发展,其与沿海地区之间的岗位工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本地岗位越来越多,承接劳动转移的能力也在增强。所以很多人选择了“留下来挣钱”,而邻近省份的农民工也就选择了“就近挣钱”,这是西安乃至陕西“不缺人手”的主要原因。

  至于春节后陕西就业市场所呈现的是一种季节性用工短缺,王晓杰认为,这并非真正的用工荒,主要问题是劳动者的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机会以及薪酬不太相符,但只要薪资的给取逐步平衡,这种短暂的“用人荒”就会应刃而解。

  河南:劳务输出大省的“招工难”

  大型企业集团的入驻,改变了河南省内的就业市场生态。而进一步的产业升级,更将注定改变这个劳动力输出大省的人才观与就业观。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勇·李姗姗︱河南报道

  “有多少人要多少人,只要能招来。”

  4月8日,一位长期为河南某大型食品企业招工的孔经理对着电话喊,“管吃住,没干过也没关系,有师傅手把手带,月保底工资1500元,干熟练了工资还会更高。”

  而对于工人的唯一要求则是“身体健康就中”。

  此番语境下,昔日第一劳务输出大省河南亦陷“招工难”?

  政府坐镇,助力招工

  “用工荒”对河南这样有着上亿人口的大省来说,似乎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不过,随着“用工荒”从南方沿海城市波及开来,“招工难”的地域和工种范围不断扩大,河南企业用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美好时代”亦不复存在。

  “不好招,流动性太大,员工流失率一半以上。”上述食品企业的一位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慨然长叹,现在招工都变成细水长流,得天天招,年年招了。

  为应对招工难题,各地企业纷纷挖空心思“招兵买马”,并期待能最大限度地“留人”。

  “从去年开始,我们将员工的工资普遍上涨30%以上。”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的一位高层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此外,公司还对员工的住宿条件、伙食等方面进行了改善。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上调工资已成企业应对招工难题的“杀手锏”。不过,这并未解燃眉之急。

  与思念食品并肩的另外一家河南食品巨头的内部人士透露:“过完年马上到旺季了,急着用人,每个负责招工的都下了指标和任务,为了激励招工,厂里还规定,凡是招来一个工人能干够一到两个月的,就给200元的奖励。”

  除了企业“重金”奖励招工之外,政府也在帮忙。

  “为了让代工巨头富士康落户河南,政府承诺‘帮忙’招工。”3月9日,河南省郑州市政府的一位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

  2010年6月,经过多省激烈的竞争富士康最终“花落”郑州。从签订协议到投产,仅用了两个月,富士康郑州工厂已有2万名员工上岗,而这背后不乏河南省各级政府不懈努力的身影。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