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战略对话第三轮 中美或攻防资本市场

2011年05月09日 14:40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正出现明显变化,过去美国人的眼里中国是“加工厂”,如今已上升至“投资市场”的地位,这意味着今后美国施压人民币不再是重头戏,但同时,要求中国进行金融监管改革,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将是其施压主题

  当地时间5月9日至10日,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将如约在华盛顿举行。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国务委员戴秉国将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美财长盖特纳共同主持对话,奥巴马将会见中方两位特别代表,双方将举行联合开幕式等活动。

  专家预测,本次会议可能将打破传统议题,由虚入实。富有“政治秀”色彩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将渐渐淡出,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开放两国市场将成为最主要的议题。此外,国际资本无序流动、美国债务信誉度、地区冲突、抑制通货膨胀、粮食安全以及大宗商品波动等问题都将被涉及。

  汇率不再是重头戏

  人民币汇率问题过去一直是美国官员自导自演的一场“政治秀”,但如今,市场对美国紧咬人民币汇率已失去耐心。且与以往对话不同的是,今年人民币已经主动升值,兑美元一度突破6.5整数关口,屡创新高。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自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美元升值超过10%。

  因此,证券交易公司坎托·菲茨杰拉德驻香港经济学家尤维·帕尔帕特认为:“在本轮对话中,预计美国不再将其作为主要讨论议题。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投资市场,提高美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经济参与度。”

  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正出现明显变化,过去美国人的眼里中国是“加工厂”,如今已上升至“投资市场”的地位,这意味着今后美国施压人民币不再是重头戏,但同时,要求中国进行金融监管改革,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将是其施压主题。

  为此,此次会议,美国方面最想突出的一个主题是“知识产权问题”。他们认为,中国目前的自主创新政策给予国企创造条件参与竞争,使得美国以及其他外国企业处于竞争劣势地位,而中方提出,中国在美国的企业受到了很多“歧视”待遇,投资美国困难重重。

  “美国官员更善于占据舆论制高点。上次是人民币汇率问题,此次是自主创新。”陈凤英认为,美国再次将知识产权问题提上日程的目的是想让中国加速进入《WTO政府采购协定》成员国行列,以此作为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的第一步。

  在本轮对话之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5月2日公布了“2011年度特别301报告”,继续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名单和306监管国名单。5月5日,美国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称,未来10年,中国全球对外投资额可能高达2万亿美元,美国官员表示,欢迎更多企业赴美投资。陈凤英表示,美国官员更擅长于舆论战,而中国官员今后在这方面需要改善。

  扩大投资将成为焦点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第三轮双边对话会越来越向务实方向发展,两国都希望在贸易领域进行更进一步的合作。因此,解决两国企业在进入对方市场时遇到的问题、促进两国之间的相互投资,将是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又一大亮点。朱光耀此前表示,本次经济对话的主题为“建设全面互利的中美经济伙伴关系”,对话有望形成一个指导建立中美全面互利的经济伙伴关系的《中美全面经济合作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轮对话之前,骆家辉于上周指责中国投资环境恶化,希望中国能取消美国公司来华直接投资的限制。

  “不管是即将出任驻华大使的美商务部长骆家辉抱怨中国投资环境,还是中国希望美国不要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其初衷都是希望双方放宽进口商品和投资。”奚君羊表示,但消除这一分歧还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通过畅通的沟通渠道很有必要。

  美国银行美林集团表示,2009年末,中国投资美国的资金仅为33亿美元,2010年增至40亿美元,而美国公司投资中国的总金额已经高达800亿美元(包括通过香港渠道进入的资本),双方的投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对此,奚君羊认为,增加对外投资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除了通过贸易方式融入世界,更应该通过对外投资来参与世界事务。对外投资一方面可以抑制人民币升值压力,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对完善经济结构,降低外汇储备过多带来的风险有直接作用。中方在第三轮对话中,肯定会督促美国放宽投资限制,但放宽投资限制需要循序渐进,美国政府的态度转变至关重要。(《国际金融报》 记者王丽颖)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