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频繁爆出菜价暴跌,多种蔬菜滞销,很多菜农心急如焚。而居民“菜篮子”的负担并未减轻。如何在稳定“菜篮子”价格、支持“菜园子”建设上找到平衡点?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为了降低成本,很多蔬菜零售商都是直接从新发地批菜,作为蔬菜销售的“最后一公里”,经他们一过手,菜价骤然拉高。有菜贩回应:菜价卖低难维持生计。(见5月8日《人民日报》)
菜贩的这一回应虽然明显打了不少“埋伏”,但说的却是大实话。城市菜价居高不下原因众多,如有农产品本身价格涨价的原因,有运输成本增加的原因,有流通环节层层加码的原因,但在蔬菜销售的“最后一公里”骤然提价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是谁让这“最后一公里”的菜价骤然拉高呢?有人说,是市场之手造成的,此话只说对了一半,菜贩看似是菜市场的定价主体,实则不是。单个投机商不可能大面积抬高菜价。而众多菜贩何以能齐步拉高菜价呢?问题便出在市场管理环节。
近日《京华时报》有一则新闻,说的是北京为缓解菜贱伤农问题,从4月25日起至5月15日止,对大白菜、圆白菜、芹菜这三个品种免收进场费,此举可降低25%的成本。日前,媒体在查找“菜篮子”到市民终端菜价过高的原因时发现:在生产、运输、批发、零售等诸多环节中,末端成本更大,在某些地方,此类末端成本还大得惊人,几乎占去了一大块。
菜市场管理者之所以不动真格的去过问菜贩狂拉菜价的问题,并非他们不知道自己有管理物价、质量、安全方面的职责,而是他们心知肚明,羊毛出在羊身上,要月月稳收不菲的进场费、管理费、卫生费等,对菜贩的高菜价往往听之任之。
以北京为例,摊位租赁和管理费近10年涨了10多倍,有些地方还强令摊主高价购买本市场“特许”的塑料袋,这些成本均计入菜价,占到蔬菜零售价的近一半;另外,几乎所有的菜贩还会面临除了“进场费”一类的“菜过拔葱”的盘剥费之外,还有菜贩给少数个人的好处费。
“菜篮子”工程系牵万户人家。“菜篮子”工程实施多年,生产环节的农产品补贴、运输环节的“绿色通道”,对平抑菜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必须看到,在一些地方,农产品生产环节与交通运输补贴政策并未真正落实,而且,在末端的“最后一公里”的流通管理,还有管理漏洞。
有关部门理当从北京这次清理“最后一公里”流通管理费中得到启示,尽快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摊位租金,取消市场管理不合理收费,把“最后一公里”的成本大幅拉降下来。周明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