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全面启动,注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转型的标志性事件。义乌的改革和转型,其意义决不限于市场本身。以此为窗口,庞大的“中国制造”如何转身,是最引人瞩目的问题
5月6日,义乌召开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大会。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县级市列入国家战略层面的综合改革试点,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全面启动,注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作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桥头堡,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历来引人瞩目。一个市场,身后维系着20多万家企业, 1000多万产业工人。目前6.2万个商位在售170多万种商品,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与市场有贸易关系的达到215个。
义乌的改革和转型,其意义决不限于市场本身。以此为窗口,庞大的“中国制造”如何转身,是最引世人瞩目的问题。
三年,70%是新产品
贴牌路已经不可持续
一进义乌市场大门,迎面就是四块“重信誉”大奖牌。在市场的大部分商位,都挂着政府颁发的“守信用”和“旅游推荐”的标识牌。“小商品虽小,但不是假冒伪劣,这早就是我们的金字招牌。”在市场摆摊十多年的商人陈建新说。
在浩如烟海的市场里转一转,原本“低价、跑量”的小商品仿佛一夜之间换了面孔:从针头线脑到品牌服饰,从玻璃弹珠到珍珠翡翠,从桌椅板凳到非洲木雕,到处是有创意的产品,一支铅笔也有挑不完的图案,一把雨伞有几十种款式。
“市场没有长盛不衰的商品,只有不断创新,走产品差异化路子,才不会让公司陷入低价的恶性竞争,即便成本上涨,也能从容应付,保持高利润。”小商品城总商会副会长叶福解释创新。
“加工可以外包,但创意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义乌小商品城的商户这样说。
中国近年进行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义乌市场成了晴雨表。与三年前相比,现在市场中70%是新产品。
贴牌路已经不可持续。义乌小商品城在一日千里地推进“品牌化”。守着体量巨大的小商品城,义乌一直只有两家上市公司。而今年,义乌准备上市的企业一下子冒出了近十家。
创新、创牌、创信誉……这些对“中国制造”一提再提的要求,已经在这个庞大的市场里落地生根。围绕这些内生的变化,小商品不再“小”。这些变化,均非一蹴而就。作为中国外贸出口最大的窗口,窥义乌,可见中国。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认为,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内外部经济和贸易平衡发展,是我们的内在要求,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需要。而义乌,因其独特的优势和影响力,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新型贸易制度和管理体制,对于加快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贸易强国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