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试点新在何处?
建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是第一项主要任务
义乌这个新“特区”,新在何处?
建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这是试点总体方案提出的第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义乌改革试点的核心所在。义乌需要探索建立以公平市场主体、商品归类管理、责任追溯追究等为主要内容,并能够“管得住、通得快”,在全球组织进口、出口和转口贸易的新渠道和新方式。与此同时,海关、工商、检验检疫等相关职能部门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简而言之,义乌肩负着为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在贸易管理和服务、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的重责。
义乌早就遇到很多“自己的烦恼”。比如现行检验法规针对工厂生产的同类产品,一次检验就行,但义乌市场出口的最大特点就是组货式、拼柜多,一个集装箱包罗万象,相当于一个“小超市”,一一检查,基本不可能。
传统的外贸模式中带有的通病,很多已经在义乌悄悄改进。近年来,商检、海关等部门为提高服务效率,为义乌量身定制了很多方便易行的做法。比如海关总署的“旅游购物商品”和简化归类政策,可以让报关员按货物材质、性能等大类来申报,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先分大类、再分一小章一小章来报关。商检部门规定,市场采购商品不管多少个品名,尽量以一个集装箱为一个检验批,对于一个箱柜装有几十上百个品种商品的,尽量按风险高的进行检验等。但这些做法严格来看,在法律上并无依据。
这次国务院在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批复中明确要求,“在国际贸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新型贸易体制机制”。据此,义乌将在合法的基础上,把阻挠自己前行的石头一一搬开。
新“特区”还包括:统筹发展有形和无形两类市场,统筹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义乌在建设12平方公里的国际生产资料市场等市场的同时,还将规划建设电子商务园区,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培育电子商务主体。根据试点总体方案提出的“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义乌有望建立国家级小商品国际贸易区以及非洲产品展销中心等进口商品展贸专区和进口商品免税区……
4月19日,在新开业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一楼10万平方米的进口商品馆令世人瞩目。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种特色商品汇聚于此,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有了新的连接通道。
这或可看到中国外贸由“奖出限入”向“进出平衡”转型的趋势。未来义乌,贸易模式将实现出口、进口、转口贸易联动,从以往的中国出口“桥头堡”转向中国国际贸易“桥头堡”。
未来的义乌什么样?
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联动发展,“网上小商品城”将越来越大
义乌的可持续发展,小商品市场的转型升级,因为背后的“中国制造”附上了更重的意义和使命。而义乌特有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转型升级面临更大的挑战。
比如小商品城要“管得住”,就成了一道特殊难题:商品质量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应该追查出品公司的责任还是采购商或经营户的责任?要纳入监管的,还不止国内市场,来此贸易的外商用怎样的框框才能管住?
求解,需要创新和智慧。
义乌市雄心勃勃,准备管好这个比自身更“大”的市场。
以市场为依托,抓“进”也抓“出”。“必须抓产品质量,抓企业商户,产品质量要符合国家标准,经营户要诚实守信,全市各职能部门联动配合,不能各自为政。在最重要的市场监管上,涉及商品质量的,各部门都能检查。”市委书记黄志平说。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小商品城一直在致力于量的扩张,那么现在,要以质取胜,把信誉放在首位。”市长何美华充满信心。
未来的义乌,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联动发展,“网上小商品城”将越来越大;传统市场外,将出现现代信息技术新市场。义乌人对此有清醒认识:传统市场缺乏无限扩张的可能,现代会展、创意设计、质量检验检测、品牌,这些才是未来市场的主体。
未来的义乌,还要建保税仓库,综合保税区等一系列现代物流,打造全中国物流节点城市和综合交通输运体系。
义乌的新步迈得稳健。中国制造的重塑之路,应该不远。
本报记者 顾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