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洲协会等机构日前联合推出一份有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报告,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达1万亿至2万亿美元,其中对美投资迅速增长。报告建议,美应增加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这对双方都将带来益处。美国有关决策者应避免外资审查“政治化”,避免错失创造就业和投资收益良机,最大限度使美国从中受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近年来,不少中国企业争相进入美国市场。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案中却有多起被以“国家安全”为由遭到阻挠,其中缘由何在?除了资金和市场运作外,中国企业应该如何规避投资风险?美国应当如何为中国企业投资提供便利?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专家和业内人士。
对美直接投资占很小份额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是大势所趋,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是必然要求,中国企业对全球投资的愿望都很强,其中包括对美投资。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金融投资委员会主席孙飞博士指出,在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以及金融市场,对美投资有广阔的市场潜力,这对中国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
“事实上,目前中国尽管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对美的直接投资却只占很小份额,大部分是以购买金融债劵产品等形式进行间接投资。应该说,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才刚刚拉开帷幕。”孙飞说。
来自美国的这份报告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报告显示,虽然中国对美国投资起点较低,但近年来其数额每年都在成倍增长。目前中国企业已经在全美50个州中至少35个州开展投资经营,得克萨斯州吸引的中国投资居全美之首。2010年,中国对美投资额达50亿美元,在美经营的中资企业已经为美创造的工作机会达1万个。
“有色眼镜”导致偏见
尽管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的愿望很强,但是实际操作中,近年来中国对美投资案中有多起被以“国家安全”为由遭到阻挠,华为折戟美国大门之外就是个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孙飞认为,中美两国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和持续的贸易摩擦造成的强大逆流,成为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隐性阻力,增添了额外的不确定性。美国一些人对中国仍戴着“有色眼镜”,心怀偏见,有时还将允不允许中国投资作为政治谈判以及平衡国内党派关系的筹码,以至于一些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完成的并购却无法完成。
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认为,应当说中美双边的投资还比较顺利,但是这几年碰到的实际问题是,美方对中国企业市场准入的歧视和在竞争中设置了许多障碍,这确实制造了麻烦。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美方还没有实质性的、无条件地给中资企业的产品以市场经济待遇,所以摩擦也越来越多。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向记者表示,在中国企业赴美投资问题上,中国觉得美国不够开放,而美国却认为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是有政治目的或者是有损美国国家安全的。
孙飞建议,中国企业要更好地熟悉、了解美国法律,规避风险、变通做法、低调行事,充分保护自己,要提前作好有利于保护自己和投资、并购成功的路径安排。
减少障碍增加开放领域
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日前亦表示,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增加不仅有利于美国工人,也有利于美国企业。
“目前,美国很多人对中国投资是又爱又怕,但害怕的心理是短视的,最大的风险在于,美国有可能错过将中国对美投资效益最大化的绝好机会。”孙飞说。
业内人士呼吁,美国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站在互惠互赢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投资美国的问题,减少障碍、增加开放领域。因为这将给美国带来税收、就业、市场等众多方面的好处。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已经起飞,美国既不能拒绝中国直接投资带来的益处,也不能完全依赖准入政策去消除其风险。泛政治化倾向对准入过程施加了过多影响,对吸引中国直接投资造成不利和不公。美国应重申欢迎外国投资及对各国一视同仁的政策。
何茂春指出,美方应当在两个具体方面为中国企业投资提供便利:一是应该提供一些投资咨询、信息技术方面的服务;二是美方还应当提供一些对于语言、文字和法律等方面到位的解释。
本报记者 叶晓楠 周小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