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蔬菜价跌滞销,农户损失严重,引起社会强烈关注。有人认为是生产环节出了问题,蔬菜种植面积盲目扩大;有人认为是流通环节过多,导致蔬菜难卖滞销;还有人认为是流通环节存在暴利,对农民和消费者两头赚钱。众说纷纭,真相究竟如何?
供大于求是近期菜价暴跌的主因
4月28日凌晨4点。山东寿光农产品物流园。
在这个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交易中心,记者遇到了寿光市古城街道西罗村菜农韩国财。
“现在西芹好卖吗?”记者问。
“不好卖,价格降得太厉害了。”韩国财说,4月27日一斤西芹能卖6毛,今天暂时还没遇到买主,估计价格也差不多。而去年这个时候,一斤西芹能卖到1元。
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玺说:“现在蔬菜生产比较分散,种植面积难以准确统计。但根据市场交易量等信息可以判断,部分蔬菜确实供大于求,这是本轮菜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据介绍,去年同期我国经历了严重的“倒春寒”,导致很多蔬菜供应不足,菜价大幅上扬,这诱发农民大量种菜。另外,今年南方蔬菜上市时间推迟,北方蔬菜上市时间提前,北方、南方蔬菜出现“碰车”,市场供应明显增加。
菜贱难卖不能归咎流通环节
据了解,蔬菜可分为“本地菜”和“外来菜”。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周边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蔬菜自给率明显下降,越来越多的大城市主要依赖外来菜。
这种情况下,城市居民要想吃到蔬菜,自然需要从外地“流通”过来,这一般要经历四个环节:产地收购,中间运输,销地批发和终端零售。在某些地方,流通环节可能还要更多,例如山东寿光,由于是全国性的蔬菜交易中心,不仅有收购,还有大量的产地批发。在一些大城市,销地批发可能还要分为一级批发、二级批发等。
蔬菜流通环节看似不少,但哪个可以省去呢?
“在现有条件下,这些环节无一能省。” 张玉玺认为,道理其实很浅显,市民吃菜要靠外地供应,这自然需要当地收购、中间运输,这些环节及费用肯定省不了。大量的蔬菜进入城市后,需要经过批发再进入超市,这个环节也不能省。因为超市需要的蔬菜具有品种多、数量少等特点,只有到品种齐全的批发市场挑菜、配菜,才能满足自身需要。农贸市场的小摊贩显然更离不开批发市场了。
不少人会质疑:为什么不发展“农超对接”呢?
农超对接可以实现超市和产地直接对接,但即便如此,产地收购、中间运输等环节一样不能少。
流通成本上涨让消费者难得实惠
记者发现,虽然产地菜价大跌,但许多消费者对此感受并不明显。原因是什么?
蔬菜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必须经历多个流通环节,这是需要费用的。据调查,油价上调、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使流通费用提高,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产地菜价下跌向终端市场传导的幅度。
山东小伙李成浩是一名个体运输户。4月29日凌晨1点,小李和司机拉着一车蔬菜从山东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来到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跑这一趟车,我能拿到3000元的车运费,但需要支付1500元的油费、200元的市场信息费”。小李说,他还雇了一个司机,每月工资5000元,算起来每天成本约170元;再刨去路上吃饭等费用,他这一趟能赚七八百元。
李成浩说,去年油费便宜,跑一趟只需要1000元,司机工资约为一天130元。单这两项支出,现在每趟车就比去年要多支出540元,而这些费用肯定有一部分要加在菜价上。
零售环节的费用上涨也很明显,即所谓“最后一公里加价”。城市里,零售商们要缴纳摊位费、房租费,这些只能计入到菜价中。
“大家都清楚北京的房租有多贵、生活成本有多高,这些费用当然都要计入到小摊贩所销售的蔬菜里。他们要靠这个养家糊口。”北京八里桥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总经理赵尔烈认为,某种程度上说,畸高的房价推高了菜价。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