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路桥收费暴利超过房地产 2800公里收费近9000元

2011年05月11日 07:24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4月底,央视财经频道记者选择国内现在最长的直达运输线路之一——广东、辽宁线路,跟随货车司机进行了三天两夜的体验。调查结果发现,运费至少三分之一被高昂的过路过桥费吸走。数据显示,路桥业暴利远超石油、证券、房地产、金融等行业。

  2800公里路桥费近9000元

  4月27日,记者在广东结识了长途货车司机吴忠耀,36岁的吴忠耀家住东北,现在常年跑广东到辽宁的专线,这也是目前国内直达运输最长的线路之一。

  吴忠耀的车是2009年贷款20多万买的,这次装了32吨货。车上主要装的是小家电、灯具。发车地点广东佛山市。吴忠耀走的是韶关段,再进入江西。

  除了这条路线以外,货车也还可以走粤赣高速,经老城收费站进入江西向北,并且路程还近些。吴忠耀说,他在那条路被路政多次罚过款,上次因为超载一吨就被罚了800元,还交了500元卸货费。

  晚8时,货车抵达广东韶关附近的梅关收费站,即将进入江西。收费站电子屏显示,吴的车总重49.3吨(含车辆自重),没有超重。他说,没超重但超高了,超了半米。只要是从事货物运输的车辆,95%以上不是超重就是超高。因为运费都是固定的,你不拉,别人也会拉。

  29日晚7时,经沈大高速抵达终点站沈阳,包括海上轮渡在内,将近三天两夜,总共经过广东、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辽宁7个省份,行程2800多公里。

  吴忠耀说,这一趟拉了32吨货,运费27500元,油费8080元,过路过桥费和轮渡费用8978元,他工资1000元,每趟保险、轮胎折旧、机油等费用2000元,自己能赚7000元左右,但现在从辽宁往广东方向运费压得极低,只有21000元左右,有时甚至是亏本行驶。

  这样算下来,正常情况下,从辽宁到广东一个来回,将近6000公里赚六七千元,每个月在辽宁、广东之间能跑两个半来回,总共能赚12000到15000元,去掉每个月还车贷12000元,能剩下两三千元。

  路桥公司暴利信息不透明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理事、北京汇通天下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翟学魂说,货主很强势,还有石油公司、高速公路公司、交警、路政,没有一个可以讨价还价,天花板不断地下落,地板不断地上升,所以物流行业怎么可能会很发达呢。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说,2010年,中国货物运输总量75%是由公路承担的,过路过桥费占到了运输成本的20%到30%。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以物流费用率(物流费用与物流物品价值之间的比值)来说,2010年,我国物流费用率是9.9%,日本只有4.8%。

  高速公路公司利润率如何?在深市和沪市上市的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共有19家,记者随机选择了一家上市公司现代投资进行了调查,这是一家由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发起并控股的公司,公司经营高速公路246公里,为湖南省经营高等级公路的重要企业。

  2010年,这家公司净利润率43.42%。对比一下其他行业,2010年,万科净利润率14.36%,中国银行净利润率37.72%,中石油净利润率9.54%,中兴证券40.70%。

  现代投资在19家路桥业上市公司中主营收入只居中游,19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率最低也接近20%(见右图)。

  《证券日报》曾评比过2009年三大暴利行业,路桥收费业荣登榜首,金融保险业位居次席,房地产业只能敬陪末座。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助理张晓东博士分析,从公开渠道来看,收费公路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还贷、道路养护、人员费用、管理费、投资再建设其他道路。但信息不透明,比例无从得知。

  公路收费审计查出多项违规

  2008年,国家审计署曾对国内18个省份收费公路进行了审计,发现辽宁、湖北等16个省份在100条公路上违规设置收费站158个,至2005年底违规收取通行费149亿元。浙江、安徽等7省份提高收费标准,多征收通行费82亿多元。山东、北京等12个省份35条经营性公路,由于批准收费期限过长,获取的通行费收入高出投资成本数倍乃至10倍以上。18个省份政府和交通部门将应专项用于还贷的通行费收入291亿元,改用于其他项目。

  审计署指出,这些做法已违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的初衷,实质是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一部分责任转嫁给社会和公众。审计署建议,交通部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对公路建设的投入,降低社会运营成本,体现政府责任;降低公路收费标准,减少收费站点,调整不合理的收费期限。

  张晓东说,审计署发出这一公告3年,但主动降低或取消收费的路桥并不多,巨额利益向部门倾斜,最终全社会都将付出代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