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CPI不能减缓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目前国内货币的流动性仍然相对过剩,国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也还继续存在。此外,由于前期价格上涨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以及人工成本的上涨,这些都是CPI可能继续攀高的原因。
专家表示,虽然食品对于CPI的推动作用在下降,但服务、工资等的影响在上升,而且之前原材料等上涨过程中的传导作用由于时滞作用的存在,未来仍会推动CPI维持在一个高位。
祝宝良认为,六七月份CPI涨幅将达到高点,CPI拐点是否出现还要看未来的环比走势。
调控政策或进入平稳阶段
如何在“稳增长”和“抑通胀”之间取得平衡,把握好经济增速放缓的“度”,考验着宏观调控的智慧。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当前CPI的增速虽然仍处高位,但是前期的紧缩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不需继续出台进一步的紧缩,以保持现有的调控成果。因此,调控政策未来可能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
对此,连平预计未来的政策将呈现“收紧力度减弱,调控频率放缓”的状态。他表示,物价在下半年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而从三驾马车及同比基数来看,经济增长不需要过于担忧,因此无论从通胀形势还是GDP增长来看,下半年已无加息的必要。由于银根偏紧已经导致实际利率上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会开始趋于谨慎,频率将放缓,下半年可能会在2-3个月调整一次。
尽管一系列稳定物价的宏观调控措施效果正逐步显现,但是持续的通胀压力仍将会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及调控手段的使用。对此,刘元春表示,根据目前通胀的压力来看,央行将保持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不变。鉴于目前仍处于负利率时期,因此上调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都存在,但是调整利率时会更加审慎。
祝宝良也认为,当前物价上涨主要属于输入型通胀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因此不能仅仅依靠货币政策,要动用包括降低能耗、管理流通成本等方面的综合手段。
对于未来CPI的走势,盛来运表示,“未来物价走势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既有价格上涨的压力,也有促进价格下行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不能掉以轻心,仍然要切实地把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
本报记者 周小苑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