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意味着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遭遇内需不强、效率提高赶不上成本提高、创新不足等问题困扰
中国市场化改革30多年,商品的市场化基本完成了,但是要素市场化远远没有完成。市场建设的秩序、竞争的公正性亟待完善和提高
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从中等收入向中上等收入转变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挑战是什么?即现在流行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比如拉美一些国家经过高速发展到了中等收入阶段之后,面对新问题,特别是经济层面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地处理,穿越不过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根本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需求疲软,特别是内需疲软,内需疲软导致过度依赖外需。
第二个原因就是能源、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这时效率提高如果赶不上成本提高,就会陷入低效益增长,同时,通货膨胀变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高通胀的同时经济衰退。
第三个原因就是创新力弱,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弱使内需不足,难以发现新的投资机会,难以有创新产业和新产品开发,从而使有效投资的机会不足。制度创新不足使市场化竞争严重迟缓,形成越是稀缺的资源,越不是市场控制。稀缺性资源不是按照效益指标分配,一定会导致低效率。大量低效率高增长的泡沫必定酿成社会不公、经济泡沫。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需求不足、成本提高、创新力不够,这三方面原因不同程度在我国存在,甚至有的还比较突出。能不能穿越中等收入陷阱,克服这些不利的因素,重中之重就是创新。在经济体制方面,制度创新的核心就是加快市场化竞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秩序。这个过程当中,民营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要。因为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竞争主体培育的重要方面。
中国市场化改革30多年,商品的市场化基本完成了,但是要素市场化远远没有完成。市场作用空间拓展比较宽,但是市场建设的秩序、竞争的公正性亟待完善和提高。
市场化面临一系列新的历史特点。发展民营经济,创造微观活力,提升民营企业家的创造性,为他们创造更宽松、更公平竞争的空间,这是当务之急。
(本报记者 罗 彦整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