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十二五规划看制造业亮点:建材业掘金从新开始(2)

2011年05月16日 09:02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研发新材料,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及的光伏玻璃、超薄基板玻璃、特种玻纤、特种陶瓷等,都属于新材料。与传统建材服务于基础建设不同,新材料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军事国防、电子信息以及新能源等领域,比如电脑液晶显示屏、手机屏幕采用的是超薄基板玻璃,大功率风力叶片的原材料则是特种玻纤。这些应用新领域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是国家重点扶持或积极引导的投资亮点、消费热点,建材业大有可为。

  “与传统建材相比,‘新’建材应用了新技术,延伸了产业链,跨越了行业界限,因此市场需求更广、利润更高、能耗更低、市场抗风险能力更强。”乔龙德介绍,目前企业发展“新”建材不仅是由于感受到外部压力,紧迫感增强,更主要的是动力提升了。许多企业反映生产经营旧产品又累又不挣钱,例如一块大尺寸的平板玻璃价格大约100元,而小尺寸的超薄玻璃却可以卖到500至600元。“无利不起早,市场是企业转型升级最好的指挥棒。”

  实际上,我国建材业的发展势头也恰恰验证了“旧”不如“新”。

  “新”建材的市场需求更旺。近些年,新制品、新材料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建材。2010年,我国水泥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为13.1%,而水泥制品为34.8%;平板玻璃业的增加值增速为16%,而技术玻璃为31.7%、玻璃纤维及制品为46.3%。

  “新”建材的行业贡献更高。2006年,技术玻璃制造业的增加值刚刚超过平板玻璃,而到了2008年,技术玻璃制造业增加值已经是平板玻璃的两倍。目前,新制品、新材料对建材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和传统建材相当。

  “新”建材的竞争力更强。2010年,由于新制品、新材料的出口比重提高,我国玻璃行业的出口数量下降了60%,但是出口额却增加了30%。

  “新”建材的单位能耗更低。2010年,新制品、新材料行业增加值比重占全行业的43.1%,其能源消耗仅占全行业的6.5%,大幅摊薄了建材工业单位能耗,为“十一五”末建材行业单位能耗比“十五”末下降52.6%,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十二五’末,我们希望新制品、新材料在全行业的比重超过50%。”乔龙德说,“建材业可以不仅靠‘量’赚钱,还可以以‘质’取胜。”

  3.

  “新”建材也有新烦恼

  产业链上下游标准不对接,高标产品遭到拒绝,起步阶段的“新”建材研发亟需政策支持

  尽管新型建材优点多,发展势头猛,但仍面临标准、使用习惯以及政策“瓶颈”。

  首当其冲的困难就是国内市场接受度低。

  低辐射中空玻璃是节能建筑的主要建材,其减辐射能力为普通单层玻璃的4倍。目前欧美国家对低辐射中空玻璃等节能玻璃的使用率达到50%,主要发达国家的使用率已高达80%,而我国的使用率不足10%。

  混凝土制品是“长寿建筑”的基石。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房屋建设就开始普及标号C40以上的混凝土,而目前中国大部分建筑使用的仍是标号C30的混凝土,即便这样会使前者的建筑寿命比后者高出几十年。

  “这不是建材技术的问题,而是标准问题。”乔龙德坦言,建材产业居于产业链上游,建筑业居于产业链下游,由于产业链上的标准不对接,建材业颇有种“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的感受。

  根据国家颁布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普通房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仅为50年。标号越高的混凝土,寿命越长,价格越贵。许多建筑商认为在现有的国家标准下,没有必要使用高标准的混凝土。

  “我能设计制造出寿命100年甚至更长的建材产品,但是如果建材采购商不认可,他觉得30年就足够了,那就意味着市场不接受高标产品。”乔龙德说,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建筑垃圾已占垃圾总量的30%—40%,提高建筑设计标准不仅是建材行业发展的呼声,也是全社会节能降耗的需求。

  “建筑的设计标准对建筑材料影响极大。所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建材怎么发展已经不够了,要协调发展,协调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协调资源平衡,这是我们面对的新难题,也是要破解的新课题。”乔龙德说,还有一些建筑设计师在面对新材料时,出于使用习惯的原因,不愿意冒险使用新产品,而缩短这个接受过程也成为下一阶段新材料发展必须迈过的门槛。

  除了制定标准与赢得信任,“新”建材的发展还需要争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例如国家“十二五”规划支持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生产线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线,在“十一五”期间也有企业尝试。然而,由于处置过程中收垃圾、“吃”垃圾、“消化”垃圾都要花钱,企业在经济上是亏损的,因而积极性不高。

  “‘新’建材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企业相比,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优势。而这些项目启动资金数额大,研发周期长,因此亟需政策的支持,来打通从基础研发到产业化的链条。”乔龙德说。

  本报记者 陆娅楠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