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游客蝉联“法国购物王”称号的新闻引起了舆论热议。从内地游客在香港用手推车买化妆品、在拉斯维加斯包场购物,到2010年中国游客在法国购买免税商品总额达6.5亿欧元(约合61.3亿元人民币),消费力“外流”现象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境内外价差是主要原因
每次快到了回国的时候,在美国留学的张凯悦都会拿着家人、朋友开出的长长购物清单“按图索骥”集中采购各色商品,“最多的是化妆品,还有手袋和数码产品。”
差价大是不少人热衷于境外购物的首要因素。上海一家公司的职员李娜的化妆品几乎都是从境外“飞”过来的。“倩碧的面霜,香港专柜的价格是330元港币,内地的价格是450元人民币。再加上香港常有的促销和现在倒挂的汇率,在上海买一瓶的钱有时在香港能买两瓶了。”
上货新和服务态度好也是国人选择境外消费的重要原因。“我几次发现自己在品牌做季末促销的时候购买来的手袋,在中国专卖店里却赫然陈列在‘新品区’。”张凯悦说,“国外的购物环境也比较好,无论是退换货制度的保障还是工作人员专业的服务态度,都使得购物的过程更加放心和愉快。”
境外购物消费主要由出境旅游采购和“境外代购”组成。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中国2010年出境旅游人数5400万人次,旅游花费480亿美元,人次支出约合人民币5800元,是国内旅游人次支出的11倍。以购物支出占旅游总支出的比重50%计算,出境购物的花费达到240亿美元。而据201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境外代购的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120亿元,其中化妆品、奢侈品居多。
消费力出逃,“受伤”的不仅仅是流失的关税。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商务部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大量的从境外采购带回来的商品都没有计入到海关统计里面,这实际上导致了对中国的进口低估了数百亿美元的规模,也就会影响到对于贸易平衡的判断。
打好“组合拳”减少外流
专家建议,制止国人消费力外流问题,需打出“组合拳”。除了要从降低关税、减少流通环节、创新消费模式、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等方面着手,更要注重打造“原产地形象”,培育世界一流的中国民族品牌。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晁钢令认为,要改变目前消费者对国外品牌的偏好,最根本的是要做强民族品牌。“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不仅要有高质量的产品,提高高端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满足他们对身份感的追求,还要求我们的政府保护‘原产地形象’。”晁钢令说,“政府可以考虑在我们有相对优势的行业做产业综合性的投入,加强宣传,培育成具有‘原产地’特性的品牌集合群。”
姚坚此前也表示,应进一步给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外资的运营企业创造一个好的国内分销运营环境。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认为,应借鉴海南岛模式,推广离境退税、机场免税商店等模式,将国外游客的消费也“留”在国内,促进商业环境的整体转型。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税务教研组组长汪蔚青等专家建议,进口产品的税率调整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搞“一刀切”。事实上,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降低进口商品的税负。根据此前海关总署签发的《进境物品税调整方案》规定:自2011年1月27日起,计算机、视频摄录一体机和数字照相机等信息技术产品税率从20%降低到10%,关税降低一半。
新华社记者 周 蕊 周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