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我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总里程43万多公里,大小湖泊900多个,内河航运资源比较丰富。其中,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黑龙江与松花江发展航运的自然条件优越。
他告诉本刊记者,尤其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相比其他交通运输工具,水运成本低、占地少、能耗小、安全且绿色环保的优势显得格外突出。
据测算,从重庆到上海通过长江、铁路、公路运输集装箱的单位运价比约为1:2:6;在运输距离相同的情况下,500吨~1000吨级航道的通过能力为干线铁路的1~1.5倍、高速公路的4~6倍;从能耗方面看,公路、铁路、长江干线每千吨公里运输周转量能耗比是14:2:1;从污染排放方面看,内河航运污染物单位排放量是公路的1/15、铁路的1/1.2。同时,内河航运占地少,长江干线单位占地产生的货物周转量是公路的167倍、铁路的13倍。
事实上,还有更多被“埋藏”的信息不为公众所知。2010年,水路货运量达到36.7亿吨,超过铁路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的12%;水运货物周转量65780亿吨公里,约占全社会比重的60%。其中,外贸运输90%以上是通过水运完成。而且,这些数据还在大幅增长。
“水运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介绍说,长江干流沿线九省市GDP总额占全国的40%,长江沿岸聚集了全国500强企业中的近200家,“长江干线水运完成了沿江地区近85%的煤炭和铁矿石运输任务,钢铁、化工品和汽车的生产能力达到或接近全国比重的50%,沿江22个国家级开发区产值利税占全国开发区比重超过40%。”
而且,长江水运对沿江7省2市经济发展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就达1.2万亿元,直接吸纳就业200万人,带动就业近千万人。长江已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内河,西江航运干线已成为沟通西南与粤港澳地区的重要纽带,京杭运河已成为我国“北煤南运”的水上运输大动脉。
发展的“烦恼”
如此丰富的内河航运资源,过去60多年来,一度由于缺乏系统治理和体制建设不足而步履蹒跚、烦恼不断。一位航运管理者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末,尽管当时航道等级不高,但全国内河航运网络的通航性较强。以汉江为例,从湖北武汉可以通达陕西汉中。因为只考虑水利,不建通航设施,1968年石泉水电站等大坝建成后,汉江上游航运中断;1974年丹江口水库建成,中游也基本断航。自唐以来帆樯林立的汉江航运由此衰落。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珠江水系。在建设大化、百龙滩大型水电站时,由于未能同时建造过船设施,造成干流红水河断航30多年,至今未能复航;西江支流左江自上世纪90年代初建设崇左左江电站未能同步建设过船设施,造成80年代末已复航的左江又重新断航。这些流域地区丰富的煤炭及其他资源因此无法开采外运,发展缓慢而成为大西南地区最大的贫困片区。
即使作为“黄金水道”的长江,也一直不断遭遇碍航的威胁。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尽管都建有翻坝设施,由于没有预计到近年来长江航运突飞猛进地发展,三峡大坝设施通过能力已迅速趋于饱和。不过,最令长江航道管理者头疼的还要属“雨后春笋”般林立南北的跨江大桥。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整个长江已有70多座桥梁,计划修建150座。部分桥梁的净高净空都对船舶通航构成了限制。最典型的就是1968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空高24米,桥身过低严重阻碍了长江中上游发展,“已成为束缚长江黄金水道开发的最大瓶颈。”
具体而言,南京长江大桥以下港口由于不受桥梁高度限制,5万吨级海轮可乘潮直达。但以上只能最高通航5000吨级货轮,先后投资数十亿元在芜湖、安庆、重庆等港口建成的数十座5000吨级外贸码头和集装箱码头,很少有大型外轮靠泊,形同“腰斩”。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一位地方航道局负责人将这戏称为“通了南北,阻了东西”,而且新问题比老问题还多。他介绍说,比如,原本航宽可以达到500~800米,桥梁建成以后,就必须规定船从两个桥墩之间走过去,航宽大为减少,“一方面,一旦出意外,就可能撞上大桥,甚至可能造成毁桥断航的大事故;另一方面,建桥影响和改变航道,严重毁坏航道资源。”
“长江桥位资源有限,不是说想建多少桥就能建多少桥,建桥应该综合考虑桥位选择。”令其痛心的是,目前长江沿线平均40公里一座桥,按目前计划未来甚至会达到18公里一座桥。比如,本刊记者调研中发现,某市长江公路大桥建成后,又在此桥七八公里处兴建城际铁路桥,为什么不能合并在一起呢?令人难解的是,如今在这个铁路桥不远,又要建长江公路二桥。长江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九龙治江”
对于碍航问题,作为交通运输部派出机构,长航局和珠航局一直与相关部门和沿江地方政府进行积极协调。但本刊记者调研中发现,一个厅局级行政管理单位最多也只能沟通到同级单位,很难也无法影响到其他部门和地方的决策层面。尤其是下属各航段的航道局,以处级单位身份与地方“诸侯”周旋,协调之难可想而知。
“对南京航道以上建桥,我们建议空高按32米控制,也就是说以后万吨级的船可以走。地方政府就急了,南京长江大桥也就24米,凭什么要我建32米啊?8米的差距,投资额就大大增加。”上述地方航道局人士说,建隧道对通航影响最小,同样也因为造价高被地方拒绝,最后地方政府还认为航道部门阻碍其发展建设,“甚至有的地方,怎么对其方便怎么选址,把规划交上来,认可也好、不认可也好,我就这么走。”
近20年来,作为建筑材料的黄沙需求巨大,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严重的乱采乱挖。考虑挖沙后对航道的影响,航道管理者希望分散采挖,不要太深。而挖沙公司拿着批文就不管不顾,往往破坏航道。“武穴航道,我们就不得不花费大量资金将采沙公司挖掘的大洞填平。”讲到此处,他特别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