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债务触顶凸显美国财政窘境 近期恐难得解决

2011年05月17日 12:5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美国政府16日触及“债务天花板”——目前14.29万亿美元的法定上限,即已越过可继续“借钱”的警戒线,凸显美国财政窘境。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当天致信敦促国会尽快提高债务上限,以保护市场的“充分信任和美国的信誉”,避免美国经济出现“灾难性后果”。

  不过,考虑到其历史成因和现实因素,“债务天花板”问题恐难近期得到解决。

  巨额债务

  所谓“债务天花板”,是指美国政府可以欠款的上限,须由国会批准,这一机制自1917年推出。

  长期以来寅吃卯粮的财政习惯,加上本轮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使得美国债务问题日益严峻。美国债务近10年来增长尤为迅速。14.29万亿美元债务上限目前已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96%。

  在上届布什政府时期,由前任民主党克林顿政府财政盈余的局面,转为赤字财政。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新的减税政策,以及奥巴马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而推出的刺激经济措施等因素,均使联邦债务继续显著增加。

  2009财政年度,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创下1.41万亿美元历史纪录,2010财年达到1.29万亿美元。在奥巴马政府前期实施的减税政策等影响下,预计联邦财政赤字将于2011财年达到1.65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华盛顿智库美国传统基金会16日发表文章称,每个美国人平均负债已达4.53万美元,巨额债务为美国经济罩上沉重阴影。

  美国债务和金融危机研究专家、彼得森世界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卡门·莱因哈特与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思·罗戈夫共同进行的研究显示,当一国债务总额占GDP比例超过90%后,该国经济将陷入增长迟滞状况。

  这份研究还显示,当前美国联邦公债占GDP比例已达到二战后最高水平;若再计入私人部门债务,美国债务占GDP比例水平之高实属空前。

  危险博弈

  从历史上看,提高债务上限在美国是平常事。据统计,自1962年以来,美国已74次提高了债务上限。2001年以来,美国已10次提高债务上限。最近一次提高债务上限是在2010年2月。

  不过,在美国特殊政治生态下,债务上限已被两党当作一项政治筹码。在2012年总统大选背景下,共和党以债务上限要挟奥巴马政府以符合共和党利益的方向大幅削减赤字。奥巴马政府及民主党则担忧,过度削减赤字或削减威胁到本党核心利益部分的赤字会拖累经济复苏,从而影响民主党明年选情。

  为回应共和党的攻击,奥巴马政府阐述不提高债务上限的严重后果,敦促国会尽快行动。奥巴马15日接受CBS电视台采访时警告,倘若全世界投资者对美国的充分信心和信用没有得到支持,倘若他们认为美国政府要打欠条过日子,将破坏整个金融体系。“我们可能会陷入比我们已经历的衰退更为严重的衰退,比已经历的金融危机更为严峻的危机。”

  盖特纳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在不同场合敦促国会提高债务上限。伯南克上周在国会一次听证会上更是明确指出,拿债务上限作政治讨价还价的筹码是“危险之举”。

  盖特纳13日致信参议员迈克尔·贝内特警告说,如不提高债务上限,美国有陷于债务违约的风险,国际市场对美国政府的充分信心和信用将成问题。

  暂时应对

  财政部建议国会应将债务上限再提高2万亿美元。不过,鉴于当前债务上限已被突破,预期政治“恶斗”短期内无解,美国财政部早已布局特殊的临时举措,以保持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保证美国依旧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融资。

  短期来看,财政部主要采用的仍是“拆东墙,补西墙”之举。盖特纳16日致信通告国会,为了能够继续筹集资金,财政部将无法全面支付文职退休和残疾人基金相关资金,并暂停政府证券投资基金的再投资,以使财政部有余力赎回现流通的国债,并发行新债。

  盖特纳此前还表示,在所有特别措施都用尽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将停止或推迟军人津贴、社会保障和医疗补助、债务利息以及失业金的发放。

  长期来看,要渡过债务上限难关,奥巴马政府必须与共和党达成削减赤字的协议。但目前两党在削赤规模、尤其是削减的内容上仍争执不下。

  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布雷纳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曾表示,在迅速削减债务这一点上,美国两党并无本质冲突,关键在于削减的具体内容,相信到头来两党还是要达成政治妥协。

  罗戈夫认为,财政部的短期应对举措不会对市场造成多大影响。不过,多位经济学家都对记者表示,尽管国际市场对美元资产仍然有信心,但美国削减赤字的紧迫性已显著增强。

  面对华盛顿不断试探国际对美国负债的承受力,尚难预言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中,何时会达到美国债务危机爆发的临界点。(记者刘丽娜 蒋旭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