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三方不得利”拷问零供系统 进场费何时罢手

2011年05月19日 08:42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件成本价10元的产品,我们的出厂价大概为18-20元,而超市的零售价一般要卖到27-30元左右。如果同样的商品放在网上直接卖的话,一般售价不会超过14元。”王女士是一家生产床上用品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为大型超市供货已经有10余年。昨日,她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造成这样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供货商在为超市供货时,超市会通过进场费、返点等多种方式从供货商手里收取大量的“保护费”。

  王经理描述的情况并不是个案,而是目前整个零售领域的普遍情况。

  “三头不得利”怪圈

  供应商喊贵,零售商喊穷,消费者喊高,整个零供系统有失效的危险。

  日前,媒体披露了物美集团一包锅巴从出厂价1.2元/袋到零售价 3元/袋的全过程,对此,王经理表示这是业内的普遍现象,她向记者出示的一份与某家超市合作期间的账务清单显示,卖场内扣款从2002年的6.34%上升至2009年的46.07%,退货率从刚开始合作时的3.5%上升至2009年的50%,费用扣点也从原来的6%左右上升至46%,此外,新店进场费、老店翻新费、店庆费等国家明令禁止收取的费用都开成促销费,并收取19万元交易保证金。

  而另一位供应商李先生对记者表示,即使明知道是霸王条款还是会硬着头皮签,“因为同类的供应商数不胜数,你不做其他人就会挤上来做,所以哪怕是一点微利,我们还是会坚持的。”

  而对零售商来说,也有着“不得不收”的理由。一位曾经担任某大型外资超市高层管理人员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零售业本身毛利就不高,目前整体行业也就在10%至20%之间,所以向供货商收取各类费用成为超市及其他同类企业增加收益的一大途径。

  上述被曝光的物美集团董事长助理富宇对媒体表示,“物美是上市公司,从业绩公告中可以看到,整体毛利率不过18%-19%,净利率仅仅3%-4%。没有媒体所说的暴利。”

  供应商没利润、零售商利润也不高,难道消费者会是最大的获益者?完全不可能!

  王女士对记者坦言,供应商在应对零售商收取的进场费、促销费时,一般会选择提高出厂价,把大部分费用转嫁给消费者。显然,整个零供系统已经进入了“三头不得利”的怪圈。

  流通体系薄弱

  零供关系问题,行政手段效果有限,归根结底还是中国目前薄弱的流通体系在作祟。

  其实,在零供问题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不断扩张的正常反应。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生产的能力远远大于消费的能力,供过于求的现象较为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商业企业,就存在进场费要求的现象,而且不仅有进场费,如果是在不同的商业企业中,情况还不一样,比如返点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合理性,它是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现象。

  商务部发言人姚坚日前也透露,从2006、2007年开始,商务部已经注意到这个现象,并按照市场经济的框架,进一步在规范市场行为、零供双方市场行为中作出了努力。目前相关部门正在起草《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行为意见》和《零售商、供应商商品供销合同规范》。

  但是,即便是新的规章出台,对于上述问题能否起到真正的作用呢?

  由第三方评测机构上海商情发布的“2010供应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禁止零售商收取“进场费”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上海闸北区人民法院法官梅莲芳此前也告诉记者,上述《办法》的法律效力远低于《合同法》,而零供双方在合作时必定会签署一份合同,就算有上述违规现象出现,法院在审理时也会遵从《合同法》。

  “要解决上述问题的前提就是在该领域建立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目前,中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还很欠缺,另外,法律出台之后如何执行也是要考虑的问题之一。”长期研究零供关系的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院长杨谦对记者表示。

  “不论是现在的零供关系问题,还是之前‘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中国目前薄弱的流通体系在作祟。”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指出,目前在油价、房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流通体系中的矛盾被进一步激化,种种问题都被暴露在人们眼前。

  宋颂兴表示,除了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之外,政府还要继续进行流通体系改革,要用好政府有形的宏观调控之手和无形的市场调节之手,根据不同商品自身的规律建立相应的流通体系,要分清商品流通的公益性和商业性。“比如,针对小商品,政府在管理时应该放宽,给一些小商小贩生存和活动的空间,没有必要为了市容建设硬把小商品归纳到大型超市,这样无疑会增加商品的价格。”记者 史燕君 发自上海 《 国际金融报 》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