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认为,4月份PM I指数回落,与需求变化趋势相同,一季度消费、出口增幅均出现回落;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可能预示出口增速继续降低。总体来看,PM I指数反映中国经济增速仍有下降的可能,特别是需求增长减慢导致库存调整,并引起经济增速下降的可能性增加了。
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刘铁军表示,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受日本地震的影响,在数月内上升空间有限,输入性通胀压力会有所缓解。中信证券宏观分析师诸建芳则认为,原材料价格下降传导至国内可能有一定的时滞,二季度通胀压力还会高位运行。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刘煜辉认为,经济能否平稳过渡,关键在是否能抑制通胀,让价格回复均衡,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肯定不在紧缩的宏观政策上,而是在于恶性通胀的风险上。今年上半年通胀呈现上行态势,由于基数效应(翘尾),6、7月份或达到高点6%甚至以上。
刘煜辉说,通胀方面,蔬菜、水果价格回落是季节性因素,未来还可能继续上升,预计今年7-8月将达到顶点,而非食品通胀则是结构性长期压力,两大因素预计将带动C PI于今年7月达到年内高点。需要注意的是,非食品通胀会让未来数年CPI的平均水平较过去上升2到3个百分点。
中信证券分析人士表示,尽管P P I有所回落,但其下降主要源于生产资料价格回落,而前者又与全球大宗商品降价有关。据最新海关数据,目前,部分大宗商品进口已逐渐回落,主要大宗商品进口数量的增速已远远落后于金额的增长。其中,在4月份,包括铁矿石、成品油等商品进口量较3月份一度回落了近20个百分点。
中国国际期货深圳研究中心有色金属研究员刘翔表示:“从数据来分析,目前较高的C PI主要来源于去年的翘尾因素,今年由于政策调控和物价控制,通胀水平已得到一定扼制。另外,通胀压力在6、7月份较大,政策收紧格局不会改变。”
中国银行分析师何志成表示,“5.3%的C PI增速显示我国通胀依然保持在一个高位,未来通胀也不会下降太多。降价的因素有,但涨价的因素更多,政府控制物价的能力越来越会受到考验。”
兴业证券表示,由于电价与煤价的机制没有理顺,二季度许多地区出现电荒,直接影响生产,所以电价开始出现松动。发改委分批次地开始上调一些省市的电价,这是一种无奈调整,但它预示着随之而来的涨价不可避免。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资源需求正在数以倍计的增长,但供给只是百分之几的增长。现在的情况就是企业经营现状倒逼电价机制改革,同时也为未来物价上涨埋下伏笔。
平安证券认为,后续不排除农产品价格报复性上涨的可能,菜价波动本来就很大,而南方的小麦和北方的水稻由于今年的旱情会有减产的可能,对农产品价格走势不能掉以轻心。
谢国忠也表示,通胀还会持续,未来4到5年,中国C PI指数都会处在较高水平,利息继续上升不可避免。通胀的一个重要效应是财富重新分配,是把财富从劳动者身上转移到投机者身上,它会进一步拉大社会不公,影响社会稳定。这必须是宏观调控的首要问题。中国的通胀正在进入危险领域,很多商品和服务消费价格正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通胀预期仍很高,囤积货物现象已时时可见,当囤积货物成为普遍现象时,就很可能爆发危机。
调控仍应指向通胀
在通胀依然高位运行而经济增速可能趋缓的背景下,政策抉择的复杂性日益凸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他强调要保持当前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人民银行认为,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速下降、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可能会有一定程度放缓。央行确认当前增长速度和就业都处在合理水平。在此基础之上,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是关键,也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央行并表示,金融机构也普遍反映项目储备多、企业信贷需求旺,贷款仍有扩张压力,需继续把握好宏观总量调控的任务。
央行认为,随着经济增长态势进一步巩固,价格较快上涨成为经济运行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农产品、服务业领域中劳动力成本涨幅可能会明显超出其生产率增长,导致价格出现上涨趋势,同时资源性产品价格也有待逐步理顺,这些因素有可能系统性地推高价格水平。宏观政策需要防范结构性和趋势性的价格上涨与通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晓求表示,经济增长放缓还不非常明显,经济指标仍维持在高位。事实上,目前政策目标是控制经济增速,我们需要担心的也并非经济减速问题。随着工业增加值持续上升,2011年我国G D P有望实现9%的增长。吴晓求表示,需要注意的是,M 2逐渐正常化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流动性是否充裕。近期央行打出提高准备金率、发行3年期央票等组合拳,主要还是对冲流动性预期,特别是外汇占款提升预期。尽管它不能使C PI下降,但可消除C PI上涨中的货币因素。但在M 2回落的背景下,数量工具使用确实会加大对抑制经济增长的担忧。2008年上半年,紧缩的货币政策曾削弱了经济增长,但当时正值金融危机。目前情况看,只要外部环境不如当时恶劣,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风险比较小。
经济学家华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经济增长放缓并不是太明显。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对付通胀时,经济或多或少都有所放缓,否则就说明调控并没收到效果。目前经济增长总体正常,主要可以从税收政策和企业效益反映出来。尽管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新建项目同比增速回落,但这主要是调结构引起的。
华生表示,至于贸易顺差强劲,暗示的是海外市场现在盈利机会更大,同时也和出口退税的政策有关。消费市场目前增速总体正常,几个月内的小幅波动是可以接受的。通胀方面,食品和非食品因素呈螺旋结构,即当食品回落后,可能反会推动非食品价格走高。“故4月蔬菜、水果价格回落只是暂时的,我们宁可把CPI估计得高一点。”
刘元春表示,人民币升值和加息对外国资本的影响谁更大有待观察,这种组合型的政策有一定好处,但这对于利率和汇率敏感型行业的冲击较大,另一方面对决策部门的压力也更大。短期内“十二五”规划尚未完全启动,地方政府换届还未完成,这段时期还不适合推出组合政策;等到三季度地方政府换届完成,将推动新的一轮投资,此时美国的货币政策也已经定调,如果后者不发生大的变化,这时是推出加息和人民币升值的组合政策的较佳时机。
谢国忠表示,下半年应继续采取收紧的政策,放慢经济增长速度,现在我们面临的不是经济增长要有多快的问题,而是吃药治病的问题。有人说中国经济下滑,紧缩政策已经到头,目的可能是希望房地产再涨一波,从而能从中解套,如果政府听信这种论调,拖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时间,那么将来会更危险。
刘煜辉认为,现在大银行的存贷比在70%以下,而中小银行在75%左右,已经接近红线,所以对商业银行放贷会有影响,但货币紧缩政策尚未告一段落,抑制通胀效果不明显就是因为货币收缩依然温和,只有真实的利率水平能表达货币环境的松与紧。2003年以来,真实利率为-0.3%,目前真实利率离1996年到2003年3%的水平还很远,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是结束长期存在的负利率。
综合机构和专家观点,二季度中国经济无疑仍将在高通胀的压力下度过,而实体经济放缓的信号也或许意味着“滞胀”风险加剧。决策层在不放松货币政策的同时,也需要从行政手段、财政政策等多角度入手,以便更好“医治”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潜在风险。记者 方家喜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