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苏州5月25日电(记者 周建琳)“4年时间投入6亿元的研发资金,亨通终于让光棒刻上了中国印记。”业界评价:此举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填补了国内空白,一举扭转了国内光棒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迅速提升了中国光纤光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如今,亨通成功自主研发的光棒已经形成批量生产规模。亨通光棒一期的产能已经全部投产到位,二期正在逐步投产。
回忆当初那“惊险一跃”,时至今日,亨通集团董事长崔根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只是谈淡地说“没办法,逼出来的!”
光棒的全称是光纤预制棒,是整个光通信产业链中最为核心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长期以来这项核心技术一直被美国、日本等国牢牢掌控,国内光棒90%以上依赖进口,国外光棒巨头对光纤预制棒技术实行严格控制和封锁,形成了绝对的垄断。而整个光通信产业链中,70%的利润在光棒上,20%在光纤上,10%在光缆上,中国企业如果不能自主生产光棒,永远只能处于被动位置。
按照原来的预想,崔根良打算通过与国外公司合作的方式来共同研制生产光棒,以规避研发风险,可谈判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核心技术在别人手里,只能看别人脸色!崔根良更加坚定了上马光棒项目的决心:“如果不上光棒项目,企业原材料永远靠国外供应,上游给别人控制住了,就永远没有主动权。”
当初,要不要上光棒项目,周围一片反对声!从亨通战略委员会的专家,到企业管理层,都不看好光棒项目:投资大,风险大,国内同行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没有一家企业肯冒险,中国行业永远只能看外国人脸色。”在艰难抉择之后,崔根良最后拍板:上!
在崔根良自己看来,这绝不是一场没有准备的“战役”:“我认为创新肯定是要有风险的,我决策上光棒项目,不是我不怕风险,盲目地去上,我自己也对此有个风险评估。我既然去做这件事,就要策划好怎么做好这件事,怎么组织好,这个非常重要。”
位于江苏吴江的亨通集团是中国500强企业、中国通信业综合实力50强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1995年底,亨通集团的通信电缆产销量跃居全国第一,这一记录一直保持至今。2010年底,亨通集团的年营业收入已超160亿元。
董事长崔根良已从当年的“通信兵”成为中国的“线缆大王”。作为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代表,他连续六次随同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出席APEC会议。
在亨通20年的发展中,崔根良认为最重要的三件大事是:在全国率先进入光缆领域、收购外商独资企业、自主研发光棒。而自主研发光棒的意义,已不仅仅关系到一家企业发展,更关乎提高中国光电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