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北京市解决了巨额的地铁建设资金问题。但更大的压力是在后期运营和还本付息方面,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缓解资金压力。
后期资金压力增大
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伟亚介绍,四方面因素使北京地铁后期资金压力增大。
一是建设规模大,时序提前,融资规模激增。目前,广大市民对轨道交通的需求非常迫切,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大,速度快,服务要求标准高,例如原来2015年计划是561公里,现在通过加密计划,又有100多公里要加进来,运营里程要达到700公里,大规模的融资势必加剧未来的还本付息压力。
二是低票价政策。低票价政策充分体现了关注民生的惠民政策,便利了广大市民的出行,但同时也带来了补贴加大的问题。目前北京实行全路网2元的一票制,当时实行的时候地铁只有200公里的运营里程,现在已经达到336公里,未来会更多,票款收入难以覆盖简单运营成本,必然会带来大规模的财政补贴,加上更新改造费用,财政补贴压力非常大。
三是轨道交通经济外部性缺乏内部化。一般来说,轨道交通有巨大的经济外部性,轨道交通所到之处,均能拉升附近土地和房地产的价值,并促进城市化建设进程和效果,但这部分外部性收益没有进入北京轨道交通的运转体制内发挥作用,大部分被开发商享有了。
四是金融政策和金融环境的不稳定,加大了资金保障难度,增大了资金的成本。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为保增长,政府采用了加大投资的措施,融资环境很好,2010年下半年,随着物价上涨压力影响民生和社会稳定,政府又不得不采用逐步趋紧的金融政策,必然影响地铁的融资,既在资金保障上受影响,未来还本付息的压力也会加大。
四项对策缓解压力
郝伟亚称,一是优化建设时序,加大当期投入,大力引入社会资金,分担政府投资压力。对地铁建设的规划和持续要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根据老百姓的需求,解决最迫切的需要。
目前来看,重点建设城区和加密线,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做法,整个的投资资金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科学和稳定。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逐步加大当期的投入,以减少未来的负债和还款压力。在充分发挥融资平台作用的基础上,要充分地引进社会投资者。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纯粹的投资,另外一种是引进投资的同时也带来了运营商、建设者。
二是对有条件的线路市场化运营。深入市场化改革和票制票价的调整,有一些能够市场化运营的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调整,例如机场线,S2线等,使票款收入能更多覆盖运营期成本,降低补贴资金压力。同时应在不影响安全运营的前提下扩大地铁多种经营的范围,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方便乘客,提高地铁整体服务水平。
三是借鉴香港“轨道+土地”的模式,提高轨道交通融资及还本付息的能力。在北京现阶段,应做好地铁车辆段、车站等上盖开发物业,加强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等,并把这部分收益用于轨道交通,这既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同时可以节省政府对地铁资金投入。
四是持续创新,优化融资结构。要降低未来还本付息的压力,除了开源还要节流,就是在资本市场好的时候尽量采用长期融资方式,在资本市场不好的时候,尽量采用短期或超短期的融资方式,规避融资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在合适的时候对债务进行整体分析,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诉求进行匹配,稳定整个地铁融资结构。
多运营主体将成趋势
在降低后期资金压力的各项创新措施中,引入社会资本和竞争主体,节省政府财政投入,提高效率是一个重要模式。
在地铁4号线中,北京市成功引入了香港地铁,在建设期和之后的30年特许经营期中,预计将为北京市节省几十亿元的资金,减少了政府资金压力,提高了效率。
郝伟亚说,今后在全国城市轨道运营中,多主体良性竞争、多种模式并存将是一个趋势,预计将形成三种比较典型的模式。
一是路网规模比较大的城市,以北京城市为例,在已经有了一个运营商的基础上,引入一家社会运营商,形成相互促进的格局;二是路网中等的城市,如武汉,有自己的国有轨道运营企业,但保持把其他城市的国有运营商引进来的姿态,形成市场化竞争格局;三是目前规模比较小,仅有个别线路的城市,如目前的成都,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直接引入其他城市的运营商,如引入北京地铁运营公司等。
“预计5年以后,随着北京、上海这些城市的轨道交通逐渐进入一个平稳期,在本地业务没有大的拓展空间的情况下,这些国有运营商凭借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将会大量到外地扩展,将运营服务、网络化管理等进行输出。”郝伟亚说。
他表示,目前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就有过很多帮助外地城市进行线路开通、人员培训等业务,这种情况以后将会更多。记者 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