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企业对公益又爱又怕 什么阻碍了企业公益的脚步

2011年05月30日 14:3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什么原因让企业对公益又爱又怕、不爱也怕

  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企业参与公益的热情渐长。然而,和人们的期望相比,这种热情仍待进一步激发。是什么阻碍了中国企业公益的脚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慈善蓝皮书》称,政府、社会、企业和公益机构各有其短,造成企业对公益又爱又怕、不爱也怕的局面。

  与欧美以个人捐赠为主不同,中国企业一直是慈善资金的主要来源。2009年,全国捐款(物)总价值542亿元,其中,境内捐出款物总额为466亿元。作为捐赠主体之一,国内各类企业捐赠总额为272亿元,占境内捐出款物总额的58%。因此,企业公益的热情实际上决定着中国慈善事业的命运。不过,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中国企业对公益顾虑重重,步履也多犹豫蹒跚。《慈善蓝皮书》指出,外部环境不佳,内部动力不足,是企业公益不彰的主要原因。

  社会环境压力大

  蓝皮书认为,受传统文化中重农轻商的影响,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些弊端,社会公众对企业和商人多有批判和怀疑,认为他们有原罪,应对社会负面因素承担大部分责任。这使得企业和企业家不愿意因捐赠而露富。

  当前我国企业捐赠行为中有权钱交易的现象存在,企业捐赠进入政府部门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进一步加重了公众对企业捐赠的怀疑。

  蓝皮书著者之一、社会资源研究所所长李志艳表示,除了不信任外,公众对企业捐赠的认识也较狭隘,关注点还停留在具体的捐赠数字,而不太关注捐赠的执行效果,部分媒体也采用“捐赠竞赛”的形式,有些捐赠相对较少或者捐赠流程过长的企业,会被指责为“铁公鸡”。舆论压力会使部分企业选择不捐或者隐捐。

  再者,公众对企业的预期过高,要求企业采取毫无私心的纯粹利他行为,不能容忍企业将捐赠与企业战略、品牌、市场经营联系起来。这种过于理想化的期望,与企业追求利润的合理需求相违背,不利于鼓励企业捐赠。

  部分企业家还担心捐赠尤其是“裸捐”,让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私人财产保护机制再次垮掉,因此他们更愿意选择理性和谨慎的捐赠。

  政府管理不给力

  蓝皮书指出,我国税负过高,企业负担过重,这让企业不愿意再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社会投资。除法定税负外,政府指令性、摊派性捐赠过多,甚至政府出面向企业劝募,这是对企业捐赠自愿精神的极大伤害,也让企业对捐赠产生了排斥心理。政府摊派也占用了过多捐赠资源,使真正需要关注的公益领域得不到资助。

  李志艳认为,政府对公益组织管制过严,一方面限制了公益组织的数量增长,另一方面阻碍了公益组织专业水平的提升。我国不管是基金会还是服务性社会组织的数量都是很有限的,没有形成充分发展的市场,无法与蓬勃发展的企业群体相对应。企业捐赠的意向也受到影响。

  另外,在现实中,捐赠税收减免落实困难。企业基本上只是向官办慈善机构捐款才可享受税收减免,而且企业办理抵税程序十分复杂。这些条例削减了企业捐赠的多元性,打消了企业慈善捐款的积极性。

  慈善机构数量少

  公益是一门专业,需要专业的机构去承接。我国慈善公益机构数量较少,而且存在结构性失衡。

  蓝皮书称,我国合法存在的公益慈善组织多数是脱胎于政府组织的官办机构,他们不带有政府的行政职能,却有强烈的行政体系色彩,有的官办组织还没有全职工作人员,行为保守,创新和执行力不足,工作效率低下。官办慈善机构与企业合作,缺乏契约精神,企业无法追究违约责任。我国的民间组织常常为获得合法身份苦苦挣扎,资源少、专业水平低、竞争激烈、难以形成联合,彼此间相互批评和指责的事情时有发生,给企业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随着企业善款问责意识逐步提升,对捐赠和公益项目进行严格监控、管理和评估,是未来企业公益必须遵循的方向。可是,我国大部分慈善机构受制于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原因,组织治理水平低下,资金和项目透明度不够,影响了企业对公益组织的信赖。

  另外,公益组织服务水平不高。不少企业出于宣传和市场的需要,希望把公益项目做成规模,做出影响力,而公益组织往往缺乏这种能力。公益组织和企业之间使用着不同的话语体系,企业倾向于经济、效率、管理语言,思维是结果导向的;而公益组织则倾向于社会、正义和情感语言,思维是价值导向的。由此构成了双方沟通交流的障碍。

  企业自身有疑惑

  李志艳表示,部分企业心理上不认同公益,他们把当前的任务放在发展经济实力上,认为自身还没有达到回报社会的阶段。而且他们认为很多责任应该由政府来承担,企业不应为政府失灵负责。很多企业还没有发现捐赠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由于缺乏专业的规划,企业往往把捐赠视为一种成本和负担,没有发现公益捐赠的战略意义。不能从战略角度看待捐赠,限制了企业的捐赠热情。

  蓝皮书也认为,我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经验较少,对社会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性也不够好,这让企业捐赠在企业的决策序列中始终排在末位。

  一个佐证是人事安排。据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和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联合编制的《2009年中国企业公益指数研究报告》,2009年企业成立社会责任部门的比例只有2%,7成左右的企业都是由其他部门兼管企业公益项目。另外,企业公益的制度与实施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不少企业在公益项目和公益活动上缺乏规范。

  记者 董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