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食品安全应提防肆无忌惮的“科学化”

2011年06月01日 17:14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欧洲多国发现了“毒黄瓜”,德国就有千人被感染,十几人死亡。

  吃黄瓜致死,这类似于“喝水塞牙”,但比“喝水塞牙”严重得多。报道中,“毒黄瓜”被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污染,导致食用者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客观上说,“毒黄瓜”的致害作用,依赖欧洲人的饮食习惯,在那里,蔬菜往往制作成沙拉生食。这样说,不是为吃熟食的饮食文化叫好,而是看到特定的饮食习惯,可能成为食物毒害攻击的渠道。推广而言,特殊的食材种类、烹饪习惯、饮食文化、聚餐方式,或者某一种群的基因特征等等,或许都可以成为有毒食物的攻击缝隙。

  这里,“攻击”是一种广义的定义,不特指敌意的行为,也可以是毒害物作用的自然机理。因失误导致的食物污染,或者人为制造的“生物武器”,攻击生命的途径一致,而且攻击可以如“毒黄瓜”这样即时出现后果,也可以像不良饮食习惯一样长期造成个人或种族的体质或遗传损害。

  像“毒黄瓜”这样的事件,即使剔除人为的可能,失误也足以令人深思。众所周知,欧盟国家有最高水平的食品安全体系,而不能有效应对“毒黄瓜”的突袭,就像日本有最高水平的地震减灾体系,却不足以应对仙台地震的严重后果。这是令人震动的一面。

  今天人类有太多的改变生物性状的研究,虽称成果安全可控才会释放到自然界、进入人类生活,但如果有万一的失误,人类是否有办法应对后果?短期的无害性是否足以证明长期的无害性?如果长期的有害性后果出现,又是否有挽回的能力?在深度介入生命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之后,人类走上进步的阶梯,或者走向毁灭的不归路,也可能在于一隙之间。

  这两天还有一个新闻,是台湾食品的塑化剂问题。报道称有不法厂商在食品添加物起云剂中添加塑化剂,取代精制棕榈油,食用者重则致癌,轻则造成雄性雌化现象。

  问题的严重性,显然不是个别厂商不法可以解释的。事件中的牵连厂商超过200家,所有知名食品企业几无幸免;受污染产品超过500项,以致官方下发最后通牒,要求所有运动饮料、果汁、茶饮料等五大类食品明示不含塑化剂,否则须一律下架回收。

  这显然是一起人为事件。不法厂商生产有毒起云剂,销售给食品企业。而食品企业与监管方显然都难以预想根本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塑化剂会被用来取代棕榈油,故而难以防范。这也显示,在现代商业条件下,一种“慢性残害”的攻击行为是多么容易得手。而整个食品工业与食品消费对“质感”和“口感”的追逐,也是一个攻击的缝隙。

  今天的食品工业与食品消费者,已经达成一种“口感”的协议。人人都知道食品工业的原料已经不是自然生长的产物,作物是“高产品种”,“口感”与“质感”可以化学合成,而且必须化学合成,而人们乐此不疲地享受化学合成的新鲜感和刺激性的味道。

  即使我们吃到完全合格的食物,每盘菜里包含的化学添加剂估计都会有十几种,蔬菜、水果和肉鱼的生长过程、贮运过程,都已“科学化”了。菜肴的制作过程中,更加离不开食品添加剂。

  一定程度上,食品安全问题,乃至生物前景问题,已是人类面临的一个严重危机。科技发展,利润竞争,科技与商业的合一,控制市场的需要,深度干预生命过程的成就感,总体上将增进人类作为生物种类的安全,还是恶化人类这一生物种类的命运,谁知道呢? □刘洪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