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铁道部:车票实名制后仍可代买 将逐步扩至普通车

2011年06月02日 17:0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6月1日起,全国动车组列车开始实行实名制购票、乘车。新华社记者为此采访了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详解实名制实行的背景,以及旅客今后乘坐动车组列车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问:为什么要实行动车组的实名售检票?

  答:让人民群众满意是铁路工作的标尺。实行火车票实名制,主要是顺应社会公众的呼吁和诉求。前些年,几乎每年都有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和议案提案,要求实行火车票实名制。一些专家学者也认为,火车票实名制有利于遏止倒票活动。去年和今年春运期间,铁路部门连续两年进行了试点,实践证明,火车票实名制对遏止倒卖车票违法活动和其他违法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先期在动车组上全面推行实名售检票。

  问:一些人有一种担心:实名制增加了一道程序,旅客购票、乘车会更麻烦。春运时一票难求,所以出现实名制购票。日常时候有这个必要吗?

  答:我们能理解这些朋友的这种担心。火车票实名制确实会带来一些不方便,购票和检票都需要出示身份证件,增加了旅客的时间成本,会使旅客感到有些麻烦,特别是在春运客流高峰时,还会对秩序和效率提出考验。这也是此前铁路部门一直没有推行火车票实名制的重要原因。而现在开始在全国动车组推行火车票实名制,主要基于这样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春运期间广铁、成都等铁路局已经在部分车站和列车上进行了试点,积累了一些经验;二是旅客群众对于购票公开公正的诉求甚于对于时间成本的考虑。社会公众还是倾向接受实名制,这是实行火车票实名制的社会心理基础。当然,对于实行实名制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我们会认真地分析总结,使之尽快地成熟和完善。

  从现阶段看,铁路运输能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仍然是铁路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不仅仅是春运,暑运、黄金周、其他节假日的运输需求都很旺盛,铁路运输能力难以满足需求。即使在平时,日常的客运需求至少在500万人次以上,而今年7月1日,全国铁路实行新的运行图,尽管客运能力增长了9.6%,但是全国铁路客座总能力日均也只有401.3万人次。这说明,“一票难求”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春运期间。所以,实行实名制,我们现在的考虑也就不仅仅限于春运期间了。

  问:如果这样运转下去,到了春运的时候,火车票实名制是不是会扩大到所有普通列车?

  答:目前,在全国铁路的动车组实行火车票实名制,可以看做是春运期间部分车站火车票实名制试点的扩大。今后,铁路部门将适应旅客群众的要求,根据铁路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推广火车票实名制。

  问:有一些旅客担心说:实名制车票上印有身份证号码,个人信息容易暴露。从铁路部门来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车票呢?

  答: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采用了非接触式IC卡芯片技术制作,把身份证放在阅读器上,可以快速地将身份证的信息读出来,显示在火车票的票面上并打印出来,有人做过统计,整个售票过程仅需10秒,还是比较方便的。另外,部分车站还配备了自动售票机,旅客可以进行自助式购票。因此,建议旅客乘坐动车组最好使用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购票和检票上车。

  如果身份证丢失,可以到铁路公安部门在车站设置的“高铁购票实名制公安制证室”,办理临时身份证明,手续不复杂,很方便。

  其他有效身份证件,需要手工输入信息,用时大概为1分钟。基本上还是可以接受的。

  在票面上显示身份信息,是为了进站上车检票时方便查验。实名制票上显示有旅客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这就请旅客朋友小心保管,不要随意丢弃,防止身份信息的泄露和冒用。

  问:使用高铁实名制火车票后,如果遇到乘客迟到的现象,会有像航空公司一样的广播提示吗?还是即使明知道谁迟到,也不提醒就开车?

  答:列车在开车前,通过广播进行通知、提示,是铁路部门一贯坚持的工作程序,不管是否实行实名制,都会有多次的广播通知。旅客如果没赶上火车,也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改签。铁路是大众化的交通工具,铁路网是全国一盘棋,运输密度高,旅客人数多,除非特殊情况,列车运行图是不能打乱的。

  问:目前,代人购买实名制火车票需要乘车人的身份证明,如果乘车人在外地会不会不方便?

  答:代买火车票是可以的,只要提供代买人的身份证件和乘车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就可以。外地人可以在各地火车站购买预售期内的返程票,不一定需要其他人代买。实行网络售票后,旅客可以通过网络买返程票。今年,铁路部门还将积极推广电话订票、电子客票、银行卡购票、自动售检票,形成以高速、快速、普速合理匹配、适应旅客不同层次需求的铁路客运产品,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出行。总之,乘坐火车旅行,将会变得越来越方便。

  (记者 齐中熙)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