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美国经济阴晴不定 伯南克称下半年向好

2011年06月08日 11:37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美国《华盛顿邮报》与美国广播公司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击毙“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对美国总统奥巴马民众支持率的拉动作用已基本退去,美国民众对奥巴马在经济政策领域的认可度更是降至其执政以来最低点。

  奥巴马在经济方面获得的评分降至其执政以来的最低水平。59%的受访者表示,不认可其在治理经济方面的表现,61%的人则表示,不认可其处理财政赤字问题的做法。近两年来,治理经济和财政赤字一直是美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也必将成为2012年总统大选选战焦点。奥巴马在这两个问题上得分持续偏低对其竞选连任而言并非一个好兆头。

  那么目前美国的经济形势是怎样的呢?在刚刚过去不久的5月,对于走在复苏路途上的美国经济来说是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月份,许多数据都表明,美国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阴影。连日来,美国会不会陷入又一场经济危机引发了业界的讨论。为了坚定人们的信心,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7号又一次站到聚光灯下,表示美国经济未来几个月将会有强劲反弹。那么伯南克的表态是否能够增强市场的信心?有关问题本网连线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美国记者韩曙,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经济的一些相关情况。

  记者:刚刚过去的5月份和前几个月比起来,许多数字都显得很暗淡。首先是人们最关注的失业率问题上,美国5月份失业率不降反升,达到9.1%,而新增加的非农业工作岗位只有54000个,和此前专家预测数字的三分之一左右,是最近8个月以来最少的。

  令人们担心的不仅有失业率。作为市场的风向标,美国股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也大幅下跌。刚刚收市的美国股市7号是以小幅下跌结束了这个交易日,也延续了此前连续四个交易日下跌的趋势。而在过去5个交易日内,道琼斯指数累计下跌超过480点。自5月初以来,道指与标普500指数均已下跌了约5%。

  此外,美联储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将在6月份晚些时候结束,也对市场施加了压力。另外,还有一系列数据说明美国制造业遇冷,楼市回暖乏力,国民消费日趋谨慎,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人担心美国经济增长遭遇困难即将停止增长、全球经济增长也将放缓。《华尔街日报》5月31日发表的署名文章,大部分经济学家预测,受到包括国际油价高企、灾害天气肆虐以及由日本地震海啸引发的全球性供应链危机等因素的拖累,美国经济复苏进程很可能陷入不如预期的短期疲软,经济增长乏力让人担忧。

  主持人:那么,伯南克在今天的讲话中,又是如何评价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势的呢?

  记者:伯南克在讲话中承认“美国经济增长比预期速度稍慢一些”,但他预计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能源价格高涨和日本地震的影响逐渐减小,美国经济与就业市场将会好转;美国通货膨胀率将会逐步下降,美联储对此将密切关注。伯南克称,美国经济仍然需要比较宽松的政策扶持,在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低利率来保证美国经济的增长。他表示,美联储将继续密切观察经济形势,确保美国经济在充分创造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复苏。而伯南克也借此机会表示,希望美国国会能谨慎考虑削减财政预算问题,认为缺乏足够资金可能会影响到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和就业岗位的创造。关于通货膨胀问题,伯南克表示,最新的数据显示大宗商品价格逐渐稳定,通货膨胀“应该保持温和”。不过伯南克也强调,美联储还将继续警惕任何通胀可能走高的信号。

  不过,伯南克并没有提到美联储将进一步采取哪些措施拉动经济复苏的步伐。尤其是备受瞩目的6000亿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之后,美联储会不会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问题,伯南克更是不露丝毫口风。不过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联储再度推出这样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可能性不大。

  主持人:伯南克作为专业人士,对美国经济给出了自己的判断,那么市场反应如何呢?

  记者:细心的人们注意到,这已经是一向不爱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最近2个月以来,第二次在媒体面前公开发言。这似乎让人们更是觉得,美国经济真正来到了一个多事之秋。

  在当天伯南克讲话之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与到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也专门强调,美国经济仍然走在复苏路上,没有必要害怕陷入深度衰退,但他也承认,目前美国经济遇到一些“顶头风”,复苏明显需要更快的步伐。有媒体解读说,奥巴马的讲话,表现出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缓慢有些“不耐烦”。

  不过,更多的市场分析人士仍然在紧张地观望美国的经济情况和未来美国将出台的经济政策。不管对美国经济未来的预测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衰退的风险并未完全离开美国。 (记者韩曙)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