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粮食经济学会秘书长刘笑然认为,总的来看,2010年以来我国粮食市场出现供给趋紧、价格上涨的趋势,价格上涨突出表现在玉米、粳稻上,主要原因是消费增长比较快,消费增长快于粮食产量增长数量,“因此导致部分品种出现供给趋紧,而且还挖了库存。”
“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国家连续十几次出台相关粮食调控政策。比如,取消深加工企业的出口退税、临时取消增值税抵扣、约谈企业不涨价、限制深加工企业收购等措施,还要给中储粮收购让道;但是也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部分仓储企业的补库能达到40%就不错了。”刘笑然说,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国粮食长期保持低库存,调控能力将有所减弱,进而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相关专家给出三方面建议:其一,加强进口,放眼国际市场调节国内市场粮食危机。刘笑然认为,虽然目前国际粮食价格处于高位,初看进口不划算,但如果正确认识国内粮食形势方面,增加进口,增加储备,利用国际市场保证粮食安全,应该利大于弊。
2010年以来,国家粮食供求形势发生逆转,三大主粮品种,基本上都需要进口,玉米2010年进口144万吨,小麦也由少量出口转为净进口,大米尽管不是很明显但也表现出了进口趋势,因此在中国粮食供求形势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候,主动利用国际市场,两条腿走路,有利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刘笑然解释说,中储粮补库在粮食紧张的时候也要面对国际市场,如果国内粮食供求紧张的时候,中储粮强行在国内市场收购补库,有可能会抬升国内价格,加剧粮食供求紧张形势。所以在供给紧张的时候,进口粮食用来补库效果很好,市场调节作用也非常明显,国内玉米价格上涨的压力减小,虽然这个时候进口赔钱,但是调控效果比较好。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测和研究,把握时机,不要在没有粮食的时候进口,应主动进口,粮食积压的时候要往国际市场去销售,双向调节,减小粮食价格的同步震荡。
其二,搞准粮食产量、消费底数,避免盲目调控。关于近两年来的国内粮食产量,尤其是玉米和粳稻产量,现存在着较多争议,我国粮食连续7年丰收,按照《中国统计年鉴》的产量和进出口量与各有关机构测算的消费量,近两年来我国粮食库存数量应有较大增加,但实际上却出现了粮食供给趋紧的问题。因此,粮食产量或消费量统计可能出现了误差,否则就应有较大的社会粮食库存。“准确数都没有,容易把自己搞糊涂了。”刘笑然说。
其三,不能把板子全都在粮食深加工企业身上。近两年来,随着国内玉米供给趋紧,国家对深加工企业发展和玉米消费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供应担忧将深加工行业推至风口浪尖。目前,玉米深加工产品只有少部分用于工业消费,大部分用于食品和饲料消费,而且许多玉米深加工产品使用本身就替代了相应的粮食消费。
因此,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在积极淘汰落后的玉米深加工产能基础上,保持和适度发展一些比较效益高和社会效益好的玉米深加工产品生产,不仅可以减少国家对石油和一些玉米深加工产品的进口,还可以提高玉米综合效益和农民收益,调动产区和农民生产玉米的积极性,更好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瞭望》新闻周刊 齐海山 褚晓亮 孙英 威管 建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