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国际医药市场格局正经历着一场巨变,国内医药行业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我国医药企业“走出去”开拓发展空间,既充满机遇又显得尤为迫切。在此背景下,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日前联合浙江省台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椒江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在台州举办“医药企业‘走出去’战略工作交流会”,为医药企业解读“走出去”政策,剖析企业国际化案例,探寻医药企业国际化路径。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医药产业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机遇期。从全国范围来看,医药行业对外贸易已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而且已有一批中国医药企业开始布局全球市场,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一些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进行海外投融资,也有企业在海外建厂生产,或将分销网络拓展至海外。
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对外投资额已超过7.7亿美元。然而,从总体来看,医药行业开展国际化运营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效益,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化都任重道远。
发展迅速瓶颈犹存
当前,大多数中国医药企业主要采取贸易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长期以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2000年以来年均递增20%以上。2010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额达到601.97亿美元,同比增长24.57%。今年前4个月,我国医药外贸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增长势头,进出口额达223.4亿美元,增幅达43.1%,高出同期全国外贸总体增幅14.6个百分点。
与对外贸易相比,尽管中国医药企业的对外投资数量和金额不大,但却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医药生产企业开始尝试对外直接投资。现在,中国医药生产企业已在美国、日本、新加坡、肯尼亚、墨西哥、加蓬、越南、苏丹等国家和地区投资兴办了企业。1998年,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苏丹喀土穆设立工厂,生产青蒿素产品。2008年,中国国药集团在越南合资设立VCP药品股份公司,生产抗生素粉针,投产以来一直保持赢利。同仁堂作为中国最大的中药企业,迄今已在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开办2家独资公司、16家合资公司和48家药店。2010年,天津天士力公司的复方丹参滴丸在美国的注册工作顺利推进,7月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正式进入Ⅲ期临床,成为我国首例进入美国FDAⅢ期临床试验的中药产品。
近年来,已有深圳迈瑞等20多家企业以IPO方式在美国纽交所、纳斯达克、英国伦敦AIM以及新加坡等地上市。医药行业已位居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前五大行业之一。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我国医药企业“走出去”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地区越来越广阔。除了对传统市场的投资外,医药企业也在发达国家寻求贴近市场的投资,同时开展对发展中国家输出产业、技术和产能以及市场互补的投资。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医药企业的全球化整合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真正“走出去”的企业尚属凤毛麟角,行业并未形成跨国经营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世界医药格局发生巨变、国内医药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形势下,医药企业“走出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与发展瓶颈。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孟冬平从五个方面将现阶段我国医药企业“走出去”遭遇的瓶颈作结:从目前国内市场来看,医药企业低成本、低价格、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仍较普遍;近年来,由于各类成本不断攀升,国家汇率政策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使得总体上依赖于“成本驱动”以及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大多数中国医药企业,创造价值的空间越来越小;对医药产品而言,技术越来越分散化、复杂化,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常常伴随着高风险;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贸易保护主义风潮迭起,中国医药产品已经成为国外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措施的重点目标,仅今年一季度就遭遇4起国外贸易摩擦案件;大多数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相对缺乏全局性的战略理念和思维,加大了应对国际竞争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