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与中共智囊面对面: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倒退属误解

2011年06月16日 11: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6月16日电 题:与中共智囊面对面:宋泓论中国开放之路

  中新社记者 黄瑞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更多考虑的是革命斗争和自身生存问题”,作为第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9次集体学习讲解人之一的宋泓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这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认为,虽然中共在革命时期已出现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萌芽,但“毛泽东早期的对外开放思想仅为个人评述,未产生大的影响。”

  时至今日,中共已走过90个年头,中国也早已摆脱了内忧外患,并且融入了世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宋泓认为,90年来,中国在对外开放进程中历经转折与跨越,中共力促国门敞开,困难与挑战未曾改变其一路秉持的积极心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应对西方国家的孤立政策,中国主要“一边倒”地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放。“在当年中国经济建设仍是‘一张白纸’的情形下,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推动了中国钢铁和石油产业的发展,帮助中国成功构建一个最基础的国民经济框架”,宋泓说。

  但在此后,伴随着中苏关系出现恶化,及至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国门近乎封闭,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最艰难时期。宋泓说,在中共发展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国际环境限制了中国开放的进程”。

  当中国经济已处千疮百孔之时,1978年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拉开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序幕。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这为中国打开了同西方国家的合作之窗,中国由此实现对外开放的首次飞跃。

  然而,当时中共党内在对外开放问题上形成共识的过程并不容易。宋泓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十年中,国际社会为中国提供了较宽松的环境,但中共党内不少人对西方思想缺乏概念和了解,对中国引进外资等行为心存疑虑。到1989年到1992年之间,甚至出现了“中国是否要关起国门”、“对外开放是否要收一收”的思潮。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宋泓说:“这次讲话把此前党内很多顾虑和担心消解了,也是中国对外开放二次飞跃的标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开始承接“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将大量商品出口到欧美市场,逐步奠定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

  本世纪初,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由此搭乘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外经贸发展高速列车,年均约百分之二三十的外贸增速使得进出口规模一路狂飙,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分量与日俱增。

  值得关注的是,入世之前,类似大幅削减关税和贸易壁垒,令中国企业直面国外同业竞争的担心,曾引发社会普遍关注和争论。宋泓表示,中国若不加入世贸,将付出昂贵的代价,贸易规模扩张速度将大大降低。加入世贸,为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提供了一个宽阔、透明、可预测,以规则为基础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中国的一些对外开放政策引发了西方国家的热议,某些观点认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正在倒退。宋泓对此并不赞同,认为西方国家存在误解。以引进外资为例,为获得管理经验、营销网络等,以往中国会为外资提供税收、土地使用等很多优惠政策。如今,随着国内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更希望中外企业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

  “就国际规则而言,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应该是对内资和外资一视同仁,对外国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一视同仁,今天的中国恰好走到了这样一个新阶段”,宋泓指出。

  为了把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同时努力实现贸易平衡,现在中国更加注重扩大进口,亦积极支持企业赴海外投资。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开放市场,已成为中共高层在公开场合屡屡强调的发展路径。

  回顾数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宋泓称危机之所以对中国影响不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过去几十年的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以自身发展为主,对外开放则是促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方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