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哈药的警钟不应空响

2011年06月21日 08:42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哈药总厂最近很郁闷。世界环境日,被央视曝光,瞬间成为千夫所指的污染“明星”,岂能不闷?但是,为此而郁闷的恐怕不只是哈药,那些使哈药遭多年举报而坚守不改、成为“资深”污染大户的“利益攸关方”们,肯定也难以平静。人们后续关注的,不仅是哈药的命运,也有“攸关方”们的责任和“前程”。

  笔者由哈药联想到了另外一件事,就是最近欧洲突如其来的那场疫情。四千多人 感染、几十人死亡,科技水平世界一流的德国,却反反复复,迟迟查不出准确的疫病源头!害得西班牙等国的菜农惨遭无妄之灾;医方不得不采用血液透析、换肾等特殊手段实施救治,对抗“兼具侵袭、产毒、肠出血等”多种特征,耐药性超强的新菌种。而隐在背后的真正“主角”,其实是抗生素和抗生素的滥用!笔者之所以产生联想,是因为哈药总厂的主产品也正是抗生素。

  资料显示,从1940年青霉素 开始用于临床算起,几十年来,它挽救了数以千百万计的生命。青霉素的使用,“使人类平均寿命从40岁提高到了65岁”。但是,伴随着这种“大善”,种种“噩运”也接踵而至。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也就是青霉素刚刚使用10多年之后,欧美就曾发生过一场耐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流行,致使全球5000万人被感染,50多万人死亡。此后,新菌种与抗生素之间的“魔道之争”,愈演愈烈。近年来,大规模的细菌感染潮虽然没有发生,但“超级细菌 ”危害局部地区和一定规模群体的事件此起彼伏,“百药不灵”感染患者频频出现,中国也不例外。

  研究发现,耐药菌 的出现是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直接后果,并且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于是有关专家作出非常悲观的结论:如不遏制抗生素的滥用,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人们面对细菌性感染束手无策的黑暗时代。

  非常不幸的是,在这种危机之中,中国又“冲”在了最前列,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的调查显示,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约占30%,而我国的比例为80%~90%,集中使用广谱抗生素 或者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 ,就连门诊感冒患者都有75% 使用抗生素,大大超过了已经很不正常的国际平均水平。在我国所有药品的消费前十位中,抗生素几乎占了一半。据统计,中国抗生素人均年消费量在138 克左右,是美国的10倍。

  尽管人类短时间内还离不开抗生素,但滥用抗生素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否则就无异于自我毁灭。而哈药污染事件,则发出了另一方面的严重警报,这就是,滥产抗生素现象同样给人类的生存与健康造成灾难,同样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我国不光是抗生素消费第一大国,而且已经成为抗生素生产第一大国。在多种原料药生产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生产和出口均居世界第一,部分品种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 以上。这些“第一”的取得,无疑主要是中国企业自身努力发展的结果,但也与发达国家的“主动退让”密不可分。

  由于抗生素生产,尤其是主要原料药的生产,不仅能耗高,而且污染重,在环境标准不断提高、监管力度日趋严格的情势下,“精明”的发达国家便陆续主动退出这一“不划算”的领域,把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最近几年,连印度 也开始“醒悟”,把一些抗生素原料药项目向外转。唯有我国,众多地方政府还在GDP 至上大旗的指引下“高歌猛进”,干着功在一任、贻害子孙的蠢事。

  有学者指出,如果严格按国际标准实现绿色生产,真正做到污染零排放,那么我国绝大多数抗生素企业恐怕都难逃因巨亏而倒闭的命运。治污成本超过生产盈利,这既是发达国家“主动退让”的原因,也正是哈药之类企业长期违规违法排污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说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是得益于我国劳动力廉价优势充分发挥的话,那么接受高能耗重污染产业的转嫁,就是环境意识淡薄、“生态成本低廉”、盲目追求GDP 畸形发展观决定的必然行为。而逐渐显露的环境灾难,则正是这种急功近利发展观造成的严重恶果。

  但愿这次哈药的警钟,不再是空响。各地主政者,如果不是“隔岸观火”,而是由人及己,举一反三,全面审视前些年引进、上马、力保的那些高耗能、重污染项目,进而痛下决心,果断出手,停止一切带毒GDP 的生产,那就可以说是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迈出了真的步子。否则,就难免要付出比哈药事件更加惨痛的代价。

  吴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