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食用油企业又现“乱斗” 金龙鱼和鲁花积怨已久

2011年06月22日 07:4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时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的竞争都异常激烈,而常常是舆论焦点的食品行业更是如此。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各种形式的攻击性营销与恶性竞争事件也不断发生。有营销专家表示,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攻击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不但不能抬高自己,反而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声誉,只有企业自律才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恶性竞争得到的可能只是“损人不利己”的结果。

  缘起一贴

  去年9月,一篇博文《金龙鱼,一条祸国殃民的鱼》发表于天涯等网站论坛,点击率一度超过80万。此文指责金龙鱼控制了全球转基因大豆产业链,而转基因大豆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二是质疑金龙鱼大豆油所使用浸出法生产工艺,有铅汞两种致癌物质的残留。

  该文章的作者郭成林是服务鲁花的公关公司北京赞伯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下称“赞伯”)策划总监,去年底被公安局机关刑事拘留。随后,检察院以郭成林“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商品声誉”为由提起公诉。因为该文涉嫌损害商誉罪被深圳警方逮捕。案件已在6月3日开庭,目前尚无任何判决结果宣布。

  由于起诉书提及,2010年8月,赞伯公司与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营销策划咨询协议》,鲁花集团委托赞伯公司提供鲁花坚果调和油营销整合服务,支付赞伯公司服务费用人民币180万元,赞伯公司指派被告人郭成林负责此项目。接手此项目后,郭成林带领项目团队与鲁花集团相关人员作前期交流,郭成林根据鲁花方面的介绍,提炼出鲁花的主要竞争对手金龙鱼存在的“缺点”,从而撰写了相关网文。有媒体称,该博文是鲁花受让的,而鲁花在此间多次表示,此事件是个人行为,与鲁花完全无关。

  很多媒体称这次事件如同乳业“诽谤门”一样。然而,实际上,食用油行业的竞争由来已久。2004年,金龙鱼就以“食用油要调和吃,换油种吃,而不应该长期食用单一油种”为中心思想,撰写软文若干篇并引用中国粮油学会相关人士的观点证明这一思想,而这一观点正是攻击当时只有单一油种“花生油”的鲁花。随后,鲁花也紧跟着利用了金龙鱼当时最引以为傲的宣传噱头“1:1:1”的最大缺陷,涉嫌虚假宣传进行攻击,致使金龙鱼陷入最大的尴尬境地。而且,据记者了解,当时的金龙鱼提出的1:1:1的口号已经家喻户晓,一夜间变成了虚假宣传的典范,为此,该口号的积极推动者当时的金龙鱼广告部经理受到了公司的制裁,并被公司“边缘化”。直至今日,1:1:1都是金龙鱼的隐痛。

  有营销人士说过,一个成熟的行业必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寡头成为竞争对手,这个行业才能有进步,如果一家独大,行业很难进步,就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样。

  竞争的焦点

  实际上,这些年,金龙鱼和鲁花,还有另一粮油巨头中粮的竞争从未停歇。在《金龙鱼,一条祸国殃民的鱼》中提到的转基因和压榨浸出两大问题一直是几大企业间互相攻击的焦点。

  鲁花的主打产品花生油,主要原料是花生。而金龙鱼的主打产品是大豆调和油,主要原料是转基因大豆。据了解,国内的食用油原料中,花生大多是非转基因的,而大豆大多数是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由于转基因食品在国际上并未有定论,一些学者认为,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科学家也无法用实验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有伤害。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不排除几十乃至几百年后,转基因食品可能检测出对人体有害的情况。

  虽然据规定,转基因食品或者含法定转基因原料的产品,必须在标识上加入说明。但是,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油品也好,非油品也罢,这种转基因说明标识总是需要挣大眼睛去找。转基因厂家对于这种标识也总是持“犹抱琵琶半遮面”态度。

  究竟鲁花与金龙鱼之间的“诽谤门”是关乎名誉受损还是学术之争,种种说法扑朔迷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的顾问,英籍华人陈一文曾指出,意大利有学者曾经对转基因大豆加工转基因大豆油的每个工艺流程进行转基因片段检测,结果发现一直到转基因大豆油成品油为止,都能检测到活的转基因片段。而最新消息显示陈一文已经成为郭成林的辩护证人。

  金龙鱼被长期攻击的弱点之二是榨油工艺,金龙鱼的大豆调和油所用的是化学方法浸出法。

  国内知名品牌山茶油——金浩茶油致癌物(苯并芘)严重超标事件引起了行业的轩然大波。

  有业内人士称,浸出法是采用某种溶剂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再进行高温提取,经过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后加工成成品油。浸出法制油,具有糟粕中残油少,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等优势。有微量化学残留,而且破坏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铁、锌等营养成分,产油率高,成本低售价也低。

  同时,鲁花被竞争对手攻击的弱点也就是榨油工艺。压榨法是靠物理压力将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其过程不涉及化学添加剂。从安全与环保上来看,采用物理方法的压榨油较有优势。它能够保持原料原有营养,油的品质比较纯正,但以压榨法生产食用油,出油率低,对原料的利用程度低,加工成本较高。常用于生产花生油。金龙鱼的相关人士曾经告诉过记者,如有长芽的花生,其黄曲霉素在压榨的方法下根本去除不了,而榨油企业不可能将原料花生一颗一颗的挑选。

  竞争不可避免

  有业内人士表示,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行业加工能力的过剩,使竞争日益加剧。有人士指出,此次两家企业再次“交恶”反映了食用油市场的激烈竞争。

  有营销业界人士表示,在趋于成熟的行业,不乏这种竞争方式存在,尤其是在容易被人找出痛脚大做文章的食品行业更是如此。竞争应该是有序的、良性的,不然,不但不能给行业带来有益的发展,反而会给整个行业带来阴影甚至更大的创伤。

  有观察人士称,上游原料受控和下游激烈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制,食用油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但竞争激烈不应成为企业间发生不正当竞争的借口。若加工企业丧失基本商业道德,忽视产业链的延伸、产品品质和服务的重要性,一味攻击竞争对手,追求“大跃进”式成长,那么食用油加工企业的竞争能力就会被削弱,整个行业也将萎缩和退步。本报记者 姜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