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陆,塑化剂名叫增塑剂,其实早已悄然潜入许多人的身体。它可能附于蔬菜、水果、猪肉、自来水等从口而入,也可能藏于尘埃、注射液中令人防不胜防。幸而它不像三聚氰胺那样容易沉积,进入人体后一两天内大部分可自动排出,至今还未出现有人被它直接伤害的报告。不过,如果不控制有毒增塑剂与餐桌的距离,不用环保增塑剂取代有毒增塑剂,悲剧也许就在不远的前方。
增塑剂风波的主角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简称DEHP),几年前已被禁止用于中国出口欧盟的儿童玩具及用品中,内销的儿童玩具及用品则无此限制,而学界普遍认为,增塑剂对儿童的危害甚于成人。三聚氰胺奶业事件后中国食品安全法规密集出台,此次风波也许会令大陆重新审视目前的增塑剂政策,乃至更多。
1
为患几何
增塑剂是一种塑料添加剂,世界常用塑料有五大类,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ABS,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增塑剂专家蒋平平说,PVC生产必须用增塑剂,另外几类多数时候不需要。在中国,PVC的产量名列五大类塑料之首,去年约占总量的35%。国内所用增塑剂,8成以上是有害健康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其中DEHP约占8成,其次是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均为无色油状液体,无味或气味很小。
从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信息看,大陆的问题远没台湾严重,只查出东莞一家台资企业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生产食品添加剂。
有研究表明,增塑剂在大陆为患不深。今年3月份,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的科研小组,对塑料包装饮料的增塑剂含量做过研究。他们买来49种饮料,包括茶饮料、果汁饮料、咖啡乳饮料。检测发现,所有饮料均含增塑剂,但含量均在允许值范围内,最高含量只有允许值的1/5。厉曙光认为,低含量说明饮料中的增塑剂并非人为添加,而是从塑料瓶迁移进来。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柳春红等人的研究结果却令人忧心。去年10月,他们从广州各大超市买回56袋方便面和25袋方便米粉,检测发现,半数以上方便面饼和8成以上调味料酱包中检出DEHP和DBP。假如污染来自塑料包装,DEHP和DBP的含量远在国家允许的迁移值之上,面饼中DBP超标5倍,调味料酱包中DBP和DEHP分别超标40倍和11倍。按照英国农渔食品部规定的DEHP和DBP日耐受摄入量,一个成人一天连面带汤吃两包方便面,DEHP和DBP的摄入量即可能超标。
华南农大食品学院拥有省级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柳春红的检测工作在这里完成,所得结论具有一定权威性。不过,该项研究被众多媒体报道后,柳春红对原有观点略做修正。她说,这种方便面长期天天吃几包才可能影响健康,事实上一般人不会这么做。
2
侵入人体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大陆食品中的分布情况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已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许多人的体内。
2004年前后,厉曙光的研究团队做过两次研究,专门调查DEHP和DBP在人体血液中的分布情况。厉曙光认为,DEHP和DBP进入人体的情况,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对此看法,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副教授黄港住并不认同。
2010年,黄港住做过类似研究。他说,从检测结果看,邻苯二甲酸酯的浓度与性别、年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个量不会危及成人健康。如果换做儿童,可能会损害其生殖系统。
黄、厉二人的研究结果不一,但都指向一个问题:邻苯二甲酸酯侵入人体已非个别现象。
学界公认,邻苯二甲酸酯对人体的最大伤害是影响生殖系统,尤其是男童。
厉曙光认为,不孕不育人群比例攀高,与广泛存在的邻苯二甲酸酯有关。他曾与男科医院合作,对若干男性求诊者的血液做过检测,发现其中80%-90%有DEHP和DBP,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