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近日连降暴雨,南昌依然没有逃脱内涝的纠缠。
2009年,广州市拿出9亿元对城区200多处易浸地点进行改造,然而,现在似乎还看不到这项改造工程的实际效果。
在武汉,每次内涝过后都要采取若干措施进行补救,然而,总也无法避免下一次的大水淹城。
1997年,杭州市规划局工程师邵尧明曾研究出一套“暴雨公式”,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城市某个区域要布置多少雨水口,埋多粗的排水管。2008年,原建设部曾发文要求将该成果在全国推广。但该成果在全国推广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面对暴雨,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严防内涝,然而,效果始终平平。
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最低排水标准来看,基本上是一年一遇。而所谓一年一遇,是指每个小时可以排36毫米的雨量。面对暴雨,这样的标准显然过低。
而一些国外的大型城市,城市排水标准普遍比国内高。比如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在东京,用于排水的地下河深达60米。
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城市排水设施和排水能力决定了积水的程度,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希望将最低排水标准从最低一年提高到最低3年,达到3至5年一遇的标准。
在中国,也并非所有城市的排水工程都这么脆弱。
公开资料显示,有两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备受赞许。一个是江西省赣州市,一个是山东省青岛市。
2010年6月,当广州、南宁、南昌等城市在暴雨的冲刷下相继变身“水城”时,江西省赣州市尽管也遭遇了近百毫米的降水,但整个市区甚至没有一辆车被水淹。
在赣州市,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至今依然发挥作用。
在青岛市,100多年前德国人规划设计了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让青岛远离内涝的隐患。
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随着这两个城市的发展,原有排水系统覆盖的老城区远离内涝威胁,但新城区却在暴雨来袭时束手无策。
100多年前,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如今,要花费多少时间和金钱,我们的城市才能摆脱内涝的阴影?
记者 李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