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城市内涝顽症:旧账未了又欠新债

2011年07月04日 11:2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上班在办公室看海,下班在地铁里看瀑布。""水中有鱼可能也有电,水中有井可能还没盖。"

  这两句话说的是上个月23号北京的那场大雨,是网络上流传的各种段子。武汉"看海",北京"捕鱼",就在昨天,成都再遭暴雨袭击,全城变成泽国。

  这样的例子多了,比起调侃,更多的应该是反思。中国的大城市为何在暴雨袭击下纷纷"沦陷",城市内涝之顽疾,病因何在?地下网线高速发展,城市内涝之医治良方又是什么呢?中央台记者柴华对《新世纪周刊》环境科技新闻部主任李虎军进行了一番采访。

  记者:对2004年的大暴雨很多北京人至今记忆犹新,那之后北京已经在城市排水系统的改造中投入了巨资,为什么仍然会出现桥下路段积水、地铁倒灌等等现象呢?

  李虎军:2004年7月10日那场大暴雨给即将迎接奥运会的北京提了一个醒,这之后北京的排水系统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像莲花桥、安华桥这些严重的积水点都换上了大功率的抽水泵,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北京和很多中国城市的排水系统,就是“旧账未了又欠新债”。像中国的大部分城市排水设施还是比较落后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排水设施的建设没有跟上去。据排水系统一位退休专家介绍,北京在排水系统上的投入在国内城市里面算是最好的了,每年大概有30、40个亿,但是城市扩张速度太快,很多地方的排水系统仍然是缺失的,像这样的话没有几百个亿可能都是下不来的。

  至于说地铁倒灌的情况,其实上海等城市可能这几年发生的更多一些,更早的时候在日本福冈甚至出现过地铁淹死人的情况。同济大学的刘曙光教授他在这方面做过研究,他告诉我们,这主要是因为地铁等地下空间的排水标准设计过低,这样的话地铁的出入口阻挡不了暴雨的洪水,但另一方面确实和最近几年暴雨的强度比较高有关系,因为城市可能大部分地方防暴雨是1年一遇到3年一遇,但是这次暴雨比如说10年一遇,很多地方的积水是难免的。

  记者:正如您所说,在全球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背景下,暴雨等极端天气在一些城市变得越来越频繁。2009年,北京市规划委已经在组织课题,考虑提高排水标准。目前看管网改造的主要难点在哪里?

  李虎军:首先是钱的问题,怎么去评估这个投资产出比。我们知道一场暴雨过去以后如果没有新的暴雨再来的话,老百姓很快就会忘了,然后等到下一年暴雨来的时候大家又想起来了。城市管理的决策者同样也会做这样的权衡,像北京雨季非常短,暴雨造成的损失可能远远抵不上它在排水系统方面的投入,我想这个可能是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另一方面,就算我们有了钱很多问题也难以解决,中国的城市一开始搞建设的时候,如果排水系统没有到位的话,再补救的话可能会麻烦很多,投入的钱也会多得多,像现在地下空间已经被不断发展的电力、热力、电器等很多管道占据,地面建筑又很多,土地的权属也比较复杂,有些地方可能即使想去改造可能也是有心无力。这个问题不只是中国存在,像日本也曾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东京不得不把地下的管道修到大概据说是60米的地方,这个投入是成倍成倍的增长。

  记者:面对日趋频发的城市内涝灾害,像北京、武汉、广州、上海这样迅速扩张的大都会城市,它们究竟可能有哪些应对之法?有没有能够治本的良方呢?

  李虎军:整个预防和减缓城市内涝灾害肯定长期的一个战斗。专家大概有这样一些共识,第一是完善法规标准提高管理水平。举一个例子,中国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地铁或者说其他地下空间的排水标准,很多情况下只好采用地面的防洪标准,一个是地上一个是地下实在差的太多。另外一个是不要欠下新的债务,像北京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努力了,我们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已经在为北京一些远郊区县的新城区做基础设施的状况规划,这当中雨水的排除和利用专项规划已经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据介绍,建设当中需要多少排水口,管子要多粗都已经明确的写在了设计当中。

  另外一个方面,城市的排水体系它实际上是由排水管网、河道、湖泊这样一个体系共同组成的,湖泊、湖道也可以起到一个调蓄的作用,这方面应该说武汉算是一个比较不好的例子,武汉本来是百湖之城,但是这些年城市快速发展,湖面大量的减少,当然这个一方面也是城市迫不得已,带来一个恶果就是武汉的南湖旁边有一条雄楚大道,其实在排水管网上已经花了上亿的资金去改造,应该说是比较先进的了,但是今年的两次暴雨一来它仍然被淹,所以说这也提醒我们,医治城市内涝同时也需要依靠湖泊、河道这些方面的调蓄作用和排水管网来共同发挥作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