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下午,天气闷热。在南内环街自己的办公室里,李伟看着手里厚厚一叠申请材料,无奈地叹了口气。半个小时前,他被担保公司告知,他递交的贷款申请没有通过担保公司的审核。“新设备早就谈妥了,只要有钱,马上就能发货,可这钱就是借不到。”他郁闷地说。
今年以来,随着央行密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我市不少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越来越难以从银行顺利获得贷款。“贷款越来越少,利息越来越高。”成了我市企业界的普遍感受。
信贷现状:小企业拒之门外
3年前,李伟自己创办了一家机械加工企业,目前雇员有10人,厂房是租来的,年产值不足500万元。这一段时间,为了接一个新项目,工厂急需购买新设备,但资金缺口有150万元。
“我刚开始还没觉得贷款是个问题,毕竟我的资金缺口不大,可没有想到会这么难。”李伟说。上个月,他跑遍了全市各大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却均被告知,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品,他无法从银行贷款。
“一方面是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另一方面是存贷比考核更加严格。我们银行放贷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因此更需要优中选优。”一位银行人士表示,银行在做中小企业贷款时,一般要看企业“人品、产品、押品”这三品,而作为年销售收入低于500万元的小微企业,由于生产规模、经营水平、财务制度、抵押物品等方面的问题,很难通过银行越来越严密的审核。
放贷担保:只瞄准“大”企业
据了解,和去年相比,我省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数额均有所增长;但记者发现,这些贷款基本上仍是贷给了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
根据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旬,该银行在我省累计投放的中小企业贷款近400亿元,中小企业客户为2000余户。按照这一比例测算,大概每家企业的平均贷款额高达2000万元。另一家国有银行的100多笔中小企业贷款中,只有一笔是百万元以下的,占比不足1%,其余贷款平均额度在800万元左右。贷款额度高,一个说明企业的规模比较大,同时也说明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大。因此,规模小、贷款额度不高的小微企业就很难从贷款盘子中分到一杯羹。
省城一家大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担保的企业数量将近500家,平均贷款额在七八百万元,像一些贷款额在百万元之内的小微企业占比不足一成。“说实在话,担保贷款1000万元和100万元对于我们而言,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本可能差不了多少,可收益却是天壤之别。因此,对于金融企业来说,肯定都是愿意跟贷款额度大的企业打交道。”
利息上浮:小企业增加风险
在国家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下,银行信贷规模一再紧缩,这带来的直接变化是:银行的议价能力提升。
“现在各行业的资金需求都紧张。在贷款规模不能扩大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以价补量的方式来实现利润。”某股份制银行太原分行中小企业部郭总告诉记者。以前,对于企业的贷款利率都是较为优惠的,比如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仅仅比基准利率上浮一两成,大企业可能还要在基准利率上打九折。如今,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已经升至上浮30%以上,大企业贷款利率也已经超过基准利率。按照6.31%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上浮30%意味着利率高达8.203%。
为了减少风险,银行要求企业贷款必须通过担保公司,这也变相增加了小企业贷款成本。目前,担保公司担保费率在2%以上,加上银行的利率,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总成本要高于贷款额的10%以上。
寻找出路:再转向民间借贷
上个星期四,李伟请几个朋友吃了顿饭。饭桌上,朋友们如约给他带来150万元借款。“最后我也盘算了一下,就算从银行贷出钱来,等拿到钱,也得一个多月了,加上担保公司的费用,合下来利率也不会低于15%,反而不如找几个朋友凑凑,马上就能拿到钱。”至于借款的利息,李伟并没有直说,只是含糊地表示因为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利率不算高,月息还不到3分。
据了解,今年以来,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民间借贷业务非常活跃。据我市中小企业局一位负责融资的工作人员介绍,受银行贷款收紧的影响,我市绝大多数小微企业的融资都是通过民间借贷获得的。
不过,随着银根紧缩,市场上资金供不应求,民间借贷的利息也水涨船高,目前普通月息已经超过3分,有的月息甚至达到5分以上,这让不少小微企业感到难以承受。我市一位投资界人士也表示,现在使用民间资本太贵,也很危险。企业因此会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就会陷入破产倒闭的境地。
解决办法:需多方共同努力
“小企业由于其固有的一些弱点,导致在融资中‘受伤’的总是它。”省社科院经济所相关研究员表示,由于小微企业生产不稳定、发展不确定,融资本来就有困难,再加上部分企业存在信用意识较差的问题,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的矛盾。而要想解决小微企业当下的融资难问题,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比如说,对于银行而言,要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机制。可由央行牵头联合商业银行及政府部门,对小微企业的合同信用、质量信用、司法信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引导资金 “向下走”,更多地进入县域、流向民营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等低端客户。
对于企业而言,首先应该练好“内功”,建立起规范的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并主动邀请具有公信力的外部机构进行相关审计。其次,可以主动向征信系统提供必要信息,以赢得更多的信用度。第三,小企业还可与产业链上的大企业建立稳定协作关系,借助其高信用度缓解自身的融资问题。第四,小企业之间也可组织互助协会,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担保来获得外部融资。
此外,对于管理部门而言,可以考虑降低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如建立类似于“创业板”的融资平台,为那些有技术、有市场、缺资金的小微企业创造直接融资条件。另外,民间借贷在小微企业融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应当对其进行合理引导,通过法律法规、相关监管等措施使其规范化、有序化、“阳光化”,以充分发挥其对企业发展的“救急”作用。(记者张勇 孙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