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如何打破“猪周期”魔咒
所谓“猪周期”,就是业内普遍认为的猪肉产业发展规律:猪肉价格大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量剧增——肉价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如此循环。业内人士介绍,以传统规律来看,猪周期一般为3年,养猪户往往是“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但如今,3年“猪周期”越来越短,而且也越来越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常常在突然间给广大养殖户以及产业链上的其他经营者,带来不小损失。
到底能否打破这样的周期,让猪肉价格稳定些?
市郊一家大型养猪企业表示,为了降低“猪周期”带来的“多了多、少了少”的风险,必须靠自身实力做到未雨绸缪,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拿出一部分利润,设立风险基金,从而能在生猪价格跌入低谷、持续亏损时,继续扛下去。只有坚持下去,让资金链不断裂,才能等来下一轮好的行情。
更多业内人士表示,为了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必须改变大量养殖户小规模养殖“一哄而上”的格局,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有人把养猪和养鸡做比较。“这几年,鸡肉、鸡蛋价格一直相对平稳,很少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重要原因是禽类基本上做到了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而养猪业,去年全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率只有66%,所谓规模化还只是“50头以上”的标准。“等若干年以后,全国大面积实现了规模化养殖,生产上随意性小了,猪肉的价格说不定能够逐渐企稳。”鲁志明说,“政策也应向规模化养殖场倾斜,还应加强对养猪的基础学科研究。”
市农委畜牧办有关负责人提醒,应该理性看待“猪周期”现象,当猪肉涨跌处于一定范畴内,应属正常现象,某一年价涨实际上是在弥补农民前几年的亏损。要使猪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关键还要统筹协调好“吃肉人”和“养猪户”两头的利益。
五问:如何让百姓吃到平价肉
为让百姓吃到平价肉,一些探索已在进行。
曹安批发市场有关人士透露,看了肉价大起大落,他们认识到,不能坐在市场内等猪肉进来,而要在产业链上具有一定主动权,有效保障供应量。目前,曹安市场已经在构建自己的养殖基地、屠宰厂、大型冷库,一旦发生什么自然灾害或是市场供应不足,就可以直接将基地的大量猪肉调进来,及时平抑物价。要是价格大跌,还能大量收购猪肉储存进冷库,等到价格上去时,再投放出来。
据了解,商务部已在全国各地部署了不少储备肉基地,上海有5家规模养猪场就被列为这样的中央储备肉基地。按照设想,当猪肉价格大涨时,有关部门就会发出指令,让这些储备基地的生猪大量投放上市,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为此每年国家还给予每头猪30元的补贴。但有些企业考虑到目前价格较好,也抱着惜售的心态,希望把猪养得更大一些,在接下来一段时间每头猪多赚几十、几百元钱。因此有关人士建议,设立储备基地,还应更多遵循市场规律,切实调动企业积极性,才能真正起作用。
在上海,市发改委、财政局、农委、工商局等多个部门,还联合发出了 《上海市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的调控预案实施细则》,并启动价格预警机制:当猪粮比价高于9:1时,启动肉价预警,适时投放储备的冻肉,让老百姓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冻肉,同时对低收入居民发放一定物价补贴……目前,预案中的不少举措已得到落实。更多的行动也在进行:爱森公司计划在全国建立更多猪场,达到规模,抵御风险;还有一处大型批发市场,每月拿出10万元让利批发商,一定程度上调控市场……(记者黄勇娣 周楠 陈孝斌 刘丹枫 朱异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