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京沪高铁首周观察:卧铺动车取消 航空特价遍地

2011年07月07日 16: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京沪高铁首周观察:卧铺动车取消航空特价遍地
高铁开通的一周内,北京至上海的机票最低已到360元。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7月7日电(财经频道 王槊)京沪高铁自6月30日开通,至今已一周有余。列车飞驰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一些“高铁效应”也开始逐步显现。

  效应一:京沪卧铺动车停开,“T字头”仅剩一对

  缩地成寸,千里京沪半日还。高铁开通方便了京沪乘客两地穿行,尤其为那些赶时间又不愿乘坐飞机的人士提供了新的选择。然而随着高铁列车的开通,京沪之间多数D字头和T字头列车却被取消,致使不少经济并不宽裕的乘客不得不承受高铁相对高昂的票价,或是在仅剩的T110/T109次列车上挤着。

  京沪高铁开通后,新的列车运行图从7月1日开始实施。据上海《青年报》7月5日报道,目前上海和北京间运行的5对夕发朝至的卧铺动车组(D字头)已全部取消,2对特快(T字头)列车只保留T110/T109一对。即是说,如果旅客想乘坐晚上的火车去北京,T110是唯一的选择。

  和高铁最低410元到最高1750元的票价相比,T110硬座179元,硬卧300元左右的票价要平易近人得多。据《新闻晨报》7月4日报道,通过对G212次、G142次和G222次列车的上座率粗略统计数据显示:上海虹桥至天津西的G212次列车上午9时10分从虹桥站发车,14时03分到达天津西站,该车二等座上座率超过7成,一等车厢相对冷清,从上海出发后,40多个位置的车厢内只有7名旅客。而G222次高铁从上海出发后,二等座上座率大约超过六成,除1号车厢里有一些一等座乘客外,2号和4号一等座车厢以及3号商务座车厢内均空无一人。

  除票价因素之外,时间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高铁虽减少了路途运行时间,到达时间却多为中午或下午,对于一些需要早上办事或上班的乘客而言并不方便。因而很多乘客不得不选择乘坐仅剩的T110/T109特快列车,导致此趟列车经常一票难求,和高铁形成鲜明对比。

  效应二:京沪“黄金航线”含金量下降,暑运特价票遍地

  最受京沪高铁冲击的当属两地之间的航空业,而此种效应现在已经开始显现。京沪航线以其航班密度大、盈利水平高而被称为国内最具含金量的“黄金航线”,然而现在来看,其含金量正逐步被与高铁之间的价格战消耗殆尽。

  进入7月,暑运正式拉开帷幕。然而和往年京沪之间全价票尚一票难求相比,过去和未来一周均可轻易买到3~4折的特价票。中新网财经频道记者从某在线订票网站上查询得知,从7月1日到7月13日之间,京沪之间的飞机票价最低低至360元,而且即使订购隔天的机票,也可得到5折左右的优惠。

  据《京华时报》报道,京沪高铁开通一周以来,航空公司客座率下降4%,票价也出现了15%的下降。根据中新网财经频道记者7月1日从航空公司内部获取的数据显示,高铁开通首日京沪线航班上座率普遍在80%以上,而根据民航资源网提供的统计数据,从6月30日至7月4日,京沪航线平均客座率仍维持在85%左右,下降大约4%,所受影响小于此前业内预计的15%至20%的旅客分流量。 尽管目前来看京沪航线上座率仍显乐观,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票价的大幅折扣为代价换来的。根据中新网财经频道记者从航空公司获取的信息,部分航空公司还会继续以低价票的方式争取留住更多的客源。据报道,此前有国航相关负责人称,5折左右的价格几乎是航空公司维持成本的“成本线”。若真是如此,那么这条“黄金航线”的含金量将逐步被降低,甚至可能出现武广高铁开通后海航、东航等航空公司数条航线停飞的窘境。

  效应三:高铁虽快,车站周边交通配套显瓶颈

  尽管高铁无论是运行速度还是到达准点率均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上海和北京两地的高铁车站也距离市区较近,可轻易实现公交和地铁的一站式换乘,但高铁沿途城市的站点建设却并非如此。

  据《新闻晨报》报道,京沪高铁沿线的苏州北站、南京南站和蚌埠南站由于位置远离市区,存在配套设施未完工、周边被田野甚至荒地包围等现象。虽然车站建筑本身修建得富丽堂皇,却和周边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除车站周边环境不甚令人满意,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较为缺乏外,由于周边公共交通不到位,即使高铁准时进站,乘客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从车站赶到城里。据报道,从苏州北站打车到苏州市区要花费50元以上,其规划的高铁新城也仍在建设之中。南京南站虽已开通地铁,却因为缺少公交和出租车,同样给乘客带来不便。由此可见,京沪高铁的开通还仅仅是个开始。随着高铁出行方式逐步被人所接受,相关各方未来要完成的工作将远不止于此。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槊】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