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工薪收入者纳税面调整 深圳170万人不需缴个税

2011年07月11日 09:23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到底能少交多少税?”个税修正案的通过究竟带来多少“实惠”,近期无疑成为了工薪族的关注焦点。各大网络论坛充斥着各式讨论,网上的个税计算器软件更成了下载最大热门。记者从深圳市地税部门获悉,根据修正案,深圳工薪收入者纳税面经调整后,将由目前的约47%下降到约19%,即大约170万人不再缴纳个税。一些行业人士还建议,深圳可利用个税改革契机,考虑向国家申请设立个税“特区”,以吸引高端金融人才。

  工薪族最高月减税近500元

  “这一下子税负减轻了不少,快够孩子的奶粉钱了。”32岁的姚先生是深圳某事业单位的一名普通员工,扣除三险一金后,他的月收入为8000元,是一名副其实的白领。昨日,他对照个税修正案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按照个税新标准计算,姚每月交纳个税一下子就减少了480元。税负也从10.31%下降到了4.31%,按照目前的标准计算,他每月缴纳个税825元,新规实施后则只需每月缴纳345元。

  “我不用缴税了,算是不小的‘减负’。”在龙岗区某电子企业工作的刘先生每月收入为3400元,个税标准调整前,他每月需交纳个税约百元,经过调整,刘先生不再需要交税。来自湖南郴州的刘先生说,自己一直想在龙岗购买房产,目前还处在“积累阶段”,虽然个税调整对购房款来说“减负”不多,但至少说明国家对群众的民生问题越发关注,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记者了解到,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个税法修正案实施后,全国像刘先生这样不用缴纳个税的工薪族约为6000万。全国工薪收入者纳税面经过调整,由目前的约28%将下降到约7.7%,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这意味着调整后,有约6000万人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记者亦从深圳市地税局获得权威数据,数据显示,经过调整后,深圳纳税人数由284.52万减至114.15万,有约170万人在新标准实施后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工薪收入者的纳税面经过调整以后,将由目前的约47%下降到约19%。

  个税计算器成网络大热门

  个税修正案公布后,用搜索引擎搜索“个税”,排在首位的关联词一定是“个税计算器”。记者搜索发现,在该“计算器”页面,只需要输入你的月收入,便可自动计算出该交多少个税。在各大综合门户网站以及垂直类网站,这样的“个税计算器”使用率都非常高。在各大论坛,“算算自己该交多少个税?”之类的主题讨论同样层出不穷。

  但记者也发现一个问题,网络上不少“个税计算器”都没有能够保持及时更新,一些网页自带计算器一般都采用了“旧标准”,把起征点设计为3000元。同时,一种需要下载的个税计算器相当火爆,在一个软件下载页面,记者看到其下载次数一周内就超过20万人次。使用这个计算器,输入目前月收入后,不但可以立刻计算出应纳税额,同时页面还会跳出“恭喜,您少交个税×××元”的文字。但当你输入的月收入过高时,计算器则会显示“调整使您多交个税×××元。”

  “多数人都减了税,但有的人也加了税。”记者了解到,个税调整对于一些“超高收入”个人来说,税负略有加重。记者从地税部门获得的相关数据中发现,新规实施后,税负是“增”是“减”以月收入38600元为界。月收入低于这一数字,税负有所减少,但如果高于这一数字,则税负有所增加,其中月收入超过10万的工薪族,每月税负增加了1095元。

  行业人士建议减税揽人才

  “个税改革对金融业的意义不言而喻。”一位外资银行中国区行长曾对本报记者表示,以香港为例,个税上限为15%,这个税率对金融机构极具吸引力,也是大批高级金融人才愿意留在香港,甚至放弃伦敦和纽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内地的京沪或深圳,对金融业从业者来说,个税负担要大很多,这也是一些地区开始思考是否有必要调整个税,并向中央“要政策”以吸引金融人才的原因。

  深圳一位金融业人士表示,前海开发正在稳步推进,前海如果要做金融业或其他高端服务业的重要基地,在个税领域的改革不能不考虑。以上人士还分析说,深圳最开始做加工贸易也是靠政策,前海如果要大力发展金融业,个税的调整也应该向香港看齐,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让香港金融业部分地“产业转移”。

  “对基金经理来说,年薪百万并不是新闻。”一位金融从业者表示,目前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的高管尽管实际上在内地工作,但为了个税按照香港税率交,他们会严格控制在内地的滞留时间,以避免在内地纳税。该人士表示,个税改革在考虑民生之后,部分地区还可以做试点,从而推进个别行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引进。  -记者 谭德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