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民企“闹钱荒”并非故意哭穷

2011年07月12日 14:16 来源:中国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倒闭的三家民企是个案,主要是其自身原因造成的,不能代表浙江民企。”温州市银监局一位人士电话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近期浙江温州有三家较大的民营企业倒闭,企业主出逃。这三家企业分别是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波特曼咖啡、乐清三旗集团。历来有民间资本“风向标”之称的浙江温州,三家不小的民企接连倒闭,这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关浙江民企“倒闭潮”等议论骤然升温。

  “倒闭潮”说法难成立

  中小企业“倒闭潮”的说法,引起了有关部门重视。5月20日,中国银监会与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专程赴台州、温州等地调研。调查认为,经营多家公司的波特曼咖啡企业决策失误、战线拉得过长导致资金链断裂;主营电线电缆的三旗集团公司则由于盲目跨行业经营、恶意拉多家企业担保、向银行骗贷等原因造成企业主出逃。相比上述两家公司皆由经营策略不善导致资金供给出现问题,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的倒闭则与资金链根本无关联。这家去年净利润3525万元的企业,因其法人代表黄鹤欠下巨额赌债并在今年4月外逃,导致经营陷入瘫痪。

  “中小企业生存确有客观困难,但‘倒闭潮’的说法站不住脚。”这是调研初步得出的结论。

  与此相呼应的是,浙江工商局也于日前发布了《浙江省民营企业景气指数二季度报告》,以具体数据作出回应。

  报告显示,截至6月25日,浙江新设民营企业共6.38万户,同比增长10.67%,新设企业注册资金达1490亿元,同比增长46%。目前,浙江82%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总量达到了68.4万户,注册资金总额达到1.9万亿元。今年上半年,浙江民营经济总体稳定在高位区间内,景气指数远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景气指数的最低值(89.46)。2011年第一、第二季度的景气指数分别为112.45、110.22,已连续七个季度保持在110以上的健康高位运行区间。

  “数据对比显示,‘浙江企业重现倒闭潮’的说法站不住脚。浙江民营企业总体仍在高位区间运行,健康运行态势没有改变。”浙江工商局相关人士也在电话中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据浙江工商局这位人士介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肆虐,浙江民营企业的处境可谓“乌云密布”。2009年一季度达到最低值89.46,此时有相当比例的企业停产,企业家信心降到前所未有的低点。今年上半年民营经济两个季度的景气指数均保持在110以上,虽然相比2010年下半年景气指数的最高点121.25,目前点位只是略有下降。

  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也发表言论“声援”浙江官方的说法。

  “经历过金融危机最困难的阶段,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目前整体上处于好转趋势,并未观察到广东中小企业出现大规模倒闭的现象,有关中小企业‘倒闭潮’已经发生或将要来临的说法也是不严谨的。”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谢泓告诉记者。

  民企确实面临“钱荒”

  “任何倒闭的企业都能找出一大堆企业主观原因,但忽略客观现实对其间接的影响,那也是不客观的。”浙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营企业主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不管这三家企业倒闭的原因是什么,虽然老板跑了,但是他们甚至留下了一部分钱和物来给工人发工资。从这方面来看,他们依然是有心想做企业,在俗称“最后一次是惟一不用讲诚信的一次”的真理下依然能够留下钱物,说明他们还是有企业家良心的。从中可以看出,如果不是走投无路,他们是不会隐身的。而民营企业自身没有安全感几乎是大家都认同了的。

  该企业主认为,不管官方如何解释,当前民企确实面临生存危机的巨大压力,不容忽视。

  南方民营企业大都是出口型企业,由于当初工人都是从农村来的,大多能吃苦耐劳,而且工资很低。地方政府对于厂房占地以及税收方面都给与很大优惠,甚至很多地方厂房占地不收租,这样就大大刺激了民营企业的增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的人工、原料、地租金等成本开始提高,通货膨胀压力开始加剧,加上国外的行业贸易壁垒逐步加深,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多小企业的利润率只有3%-5%。该企业主说,“单凭人民币升值一项就可以致很多中小民营企业于死地。”

  这位不愿具名的企业主并不是无病呻吟,一份来自温州市经贸委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位民营企业主的说法。温州市经贸委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当地企业普遍遭遇融资难和融资成本提高的考验,规模以上企业中近一半感觉资金面吃紧,中小企业状况则更为严峻。

  自去年10月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稳健”以来,央行已5次加息,8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直至21%的高位。银行开始“惜贷”。

  一些银行开始主动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或成本,实现“以价补量”。目前温州的银行利率表面上是基准上浮30%,实际上各家银行通过变相收取管理费、咨询费、“扣存放贷”等方式,使利率上升至月息1.2%左右,超过原利率的1倍多。

  “今年不仅贷款利息高,还增加了许多附加条件。”江苏一位民营企业家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比如银行要求将贷款额的一半用于投资银行指定的金融理财产品,于是又变相增加了贷款成本。“公司今年的贷款成本增加了三成以上”。

  中国商报记者在采访企业时发现,许多企业对当前货币紧缩、贷款抽紧、利息调高的局势感到不堪重负。当前在温州企业界流行两个字:“等贷”,即等待贷款。“谁能贷到钱,就是抱着老虎也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