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CPI数据一路唱高。而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月份CPI数据更是站上了6.4%的高位,创下3年以来新高。面对通胀预期加强的趋势,负利率下如何捂紧自己的钱袋子成为许多市民思考的问题。而低迷的股市、被调控的楼市似乎也产生了一种“挤出效应”,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将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以实现资产保值。
理财产品大量增发
对于银行方面来讲,今年以来,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的信贷规模也一再收紧,发行理财产品似乎成为银行缓解资金紧张的另一个途径。于是,双方的需求达到了统一。而这种需求体现在数据上,是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规模的激增。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不包括对公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这也意味着,仅半年时间,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就超过了去年全年的7.05万亿元。如果按照这个规模推算的话,今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或超过16万亿元。
在理财产品期限上来看,超短期理财产品可谓是受尽投资者的宠爱。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月期限以下的产品共发行2787款,占比32.8%,为发行量最大的理财品种。而一年以上的产品发行数量则 仅 为193款 ,市 场 占 比 仅2.27%。
更让人值得关注的是,超短期理财产品不仅在发行数量上拔得头筹,在平均收益方面也丝毫不逊色,甚至出现了倒挂现象。
“市场上加息预期强烈,而加息过后,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多会随之调整,因此投资者更愿意选择短期的理财产品。”中国银行理财师指出,短期产品吃香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受年内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银行普遍感觉压力较大,“尤其是到了月末、季末,银行有存贷比指标考核,因此银行往往借发行收益率高的短期产品吸引资金。”
笔者查询了相关数据后发现,在6月的最后一周,一些地方就有多家银行发行理财期限在10天以下的产品,其中有的产品预期收益率甚至超过了6%。
从全国的数据来看,6月的最后一周(6月25日至7月1日),全国共有26家银行发行了160款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其中,期限最短的为3天,最长为366天,预期收益率最低3.00%,最高则为7.20%。
理财产品跑不赢CPI
尽管在今年上半年时,理财产品几乎成为了银行吸储的重要工具,但大多数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依旧无法跑赢CPI。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到期的理财产品(不包含对公产品)数量共有7731只。其中,到期实际收益率不低于5月份CPI涨幅5.5%的仅有186款,占全部到期产品数量的2.4%,这也就意味着,在今年上半年当中,有97.6%的理财产品都没有跑赢CPI。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收益率最高的前三款产品均来自渣打银行所发的美元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分别为20%、16%和13%。而在人民币理财产品中,收益率前三名分别是招商银行(600036,股吧)、泉 州 银 行 和 建 设 银 行(601939,股吧)所发售的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分别为9.1893%、9%和9%。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