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东莞遍地皆是“达芬奇” 几千元就能注册洋品牌

2011年07月19日 16:01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有专家认为,企业长期依靠贴牌生产,一旦出现问题影响很大

  “这个(“达芬奇事件”)我们好多年前就知道了,只是现在才曝出来。”东莞市橄榄树家具公司总经理马一博感叹道,业内对达芬奇家居在东莞的生产情况早已熟知。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访东莞市多家家具生产企业发现,假借洋品牌之名进行生产销售的情况在当地可谓是遍地开花,“达芬奇事件”对本地家具代加工企业的影响已经显现,有企业主更是已着手准备清盘。

  几千元就能注册洋品牌

  在东莞的家具市场上,“洋品牌”随处可见,东莞市某网络销售公司经理林先生介绍了注册“洋品牌”的两个办法———

  一种是花费几千元,在香港或其他国家或者地区注册公司。“东莞这边的企业为了办手续方便,通常会选择香港注册公司。”林先生说,注册公司之后,“流程走完最多只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无论是外资还是合资企业,都有资格国外购买生产材料的,“你要登记清楚你的产品材料有多少比例从国外进口,当然这个比例是你自己任意选的”。

  林先生解释,这种方法因为涉及政府部门,还面临外汇管制等问题,所以比较复杂,通常要走高端路线的企业才会使用。

  另一种方法,则被大多数东莞家具企业使用。其流程是委托贸易公司购买订单,从国内直接“出口”产品,这样操作对于企业来说较为简单。

  “无论用哪种方法进行产品出口,都要把握好细节,控制好出口风险。”林先生解释,在出口的时候,价格变化是最大的。比如一张床垫的出厂价只要一两千元,但为了出口退税,“你可以尽可能报高价格,报到四五千元都可以,但是在过关检查时也会有风险”。

  家具内销或受较大影响

  东莞市雄伟木业是东莞一家台资家具企业,产品主要是出口,公司负责人林宪聪对于长丰家具一直没有回应表示出不理解。他认为,如果按照订单要求代加工生产,企业是没有太大责任的,“检查把关是品牌厂商的责任”。林宪聪分析,“达芬奇事件”之后,家具的内销市场受影响可能较大,因为“外销的把关还是比较严格的”。

  产品七成都是出口的东莞泰瑞家具总经理鲜先生则说:“早就听说东莞生产达芬奇的事了,但不知道变得这么严重。”

  马一博得知此事的第一反应也是“早就知道了”。他介绍,国内家具的价格由几部分组成,其中,原材料占到成本的一半以上,另外还有“人工成本20%,物流5%,还有进入卖场的经营成本”,所以说达芬奇一张床可以卖到30万“太离谱了”。马一博透露,在国外,设计在成本中所占比例比原材料还大,然而在国内市场,设计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经过多方辗转,羊城晚报记者联系到曾与东莞长丰合作多年的木材老板资先生。但一提到长丰,资先生语出极为谨慎,只是说曾经为长丰提供过若干密度板,而这些材料做何用途一概不知,并表示目前与长丰已没有了合作关系,但对于相关部门的追查是否会涉及到一些供应商,他也表现出相当的担忧。

  东莞家具业面临洗牌

  除了品牌问题,质量和标准等问题也正在逼近家具生产企业。

  马一博透露,单以家具中的残留甲醛为例,目前国内的甲醛标准低于国际标准。在市场上,多有用密度板或人造合成板制造的家具,这些材料常常是用纸浆、木刨花末等加工废料粉碎后高温压制而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甲醛含量惊人。“根据国家标准,只要含40%—50%实木的家具都可称为实木家具,”马一博以1.22米×2.44米的板材为例,“密度板最贵的只要80元,便宜的只要50元,而如果要用实木价格最少800元,最贵的几万元都不止。”其中差价一目了然,再加上日益上涨的成本压力,家具行业的混乱可想而知。

  事实上,目前消费者涉及家具的投诉大多集中在质量问题上。马一博介绍,现在相关部门的检查都是企业送检,极少会有抽检,“要真正查出产品问题,只有抽检才可能做到,因为送检的都是合格的产品”。

  由于民营家具企业得到的扶持甚少,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也不断受相关政策约束,还有各类成本的上涨,东莞的家具企业今年情况可用“萧条”二字来形容。“‘达芬奇事件’之后,今年年底东莞家具业也将面临洗牌。”马一博预计,“达芬奇事件”可能促使更严格的相关政策或法规出台,很多不合格的企业或产品将被严查。

  作为全国出口总额排名第四的城市,截至今年5月,东莞家具产品出口额达到12.8亿元,东莞市委党校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李秋阳表示,虽然出口企业多、产量高,但东莞家具企业总体自信心不够,由于过去长时间依靠贴牌生产,导致现有的自主品牌极少,一旦出现问题影响就很大。 记者 黄珏(发自东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