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洋牌出口转内销并非家具行业独有
■记者观察
时下,对于日益发酵的达芬奇家具事件,铺天盖地是一片喊打喊杀声。原产地造假、虚假宣传、部分产品质量不合格,种种劣迹之下让人们对其很容易产生义愤。尤其是达芬奇公司卖的都是天价的奢侈品家具,其“欺世盗名”进而盗利的手段,最终换来品牌终结,确是咎由自取。
但在主流声音之外,也存在为达芬奇品牌毁于一旦“叫屈”的声音。笔者采访的一位家具业同行就颇为惋惜达芬奇之死。言语之间,颇有兔死狐悲之感。
事实上,在达芬奇事件后人人自危的家具行业,类似观点并不鲜见。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朱长岭近日表态:“达芬奇事件不具有普遍性,不能说国内所卖的进口家具都是以假乱真。国际品牌可以有不同的生产地,只要标明产地即可。产品从中国出口,再进口到中国,只要符合法律规定,是可以的。对于达芬奇家具先出口再进口的质疑,现在很多其他商品都是这样的路径。”
朱长岭的观点难免有为自己所处行业辩解的嫌疑,但其对于“出口转内销”模式的说法却也是事实。
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在《“达芬奇”究竟错在哪里》一文中称,我国出口再进口去年达到1068亿美元,贴牌制造产品大量使用的进口料件没有缴纳进口关税,在进入中国市场销售时必须“出口”,以缴纳进口关税,是必要的。
事实上,这也正是媒体挖出达芬奇“假洋牌”家具要在保税区转了一圈再回国销售的原因之一。正如朱长岭所言,现在很多国际性品牌所生产的产品,产地都来源于世界不同的地方。产地在中国,运出去重新进关,获得一个国际品牌身份的产品本身并没有原罪,达芬奇错在其冒充意大利本地生产,产品质量本身有问题,以及没有告知家具真实的产地,欺骗了消费者。
中国著名时尚产业经济研究专家李凯洛认为,应当区分开“假洋品牌”和伪劣产品、仿冒名牌。一些国内企业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确实让中国消费者很失望,砸了国货的牌子,像这类产品无论是贴上“土标签”还是挂上“洋牌子”,最终都会被市场淘汰。而所谓“假洋牌”绝大多数并非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只是在国外注册,在国内运作,看起来像国外品牌而已。
笔者认为,眼下愈演愈烈的反“假洋牌”浪潮其实大可不必。毕竟消费者最终追求的还是产品的质量、设计、性价比等实在的东西。只要这个品牌的产品是好东西,并且没有用虚假宣传误导,何必管它是洋牌还是国货?不戴有色眼镜的消费习惯,更有利于鼓励国货专注品质,在洋牌的夹缝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世界名牌。
企业失信“假洋牌”诚信缺失惹怒民众一个不讲诚信,不把消费者感受放在第一位的品牌,迟早都是要出问题的
在针对达芬奇家居的一片讨伐声中,对其借助“假洋牌”卖高价的愤慨堪称主流。达芬奇的丑闻,顺带着牵扯出更多行业的“假洋牌”问题,吸引着公众的持续关注。
事实上,打着洋货的招牌欺骗消费者,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独家。前有香武仕音响、欧典地板、法国意大利的所谓名牌服装,现在又出了个达芬奇。他们的目的都一样,地道的国货,套上个洋马甲,身价就翻了几倍,甚至几十上百倍,而达芬奇的价卖得更高,谎撒得更大,欺骗性也就更强。
为什么企业乐于做“假洋牌”呢?广东本土一家服装企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主要是国内消费市场需要“洋装”。由于中国消费者甚至是企业本身,对国产品牌都有低端的认知心理。为了高端,企业起个“洋名”,让人感觉产品是进口货,立马可以上档次,更重要的是在价格上“身价百倍”。
据介绍,一件成本仅在10元的服装,若装上个洋名,零售价可标出100元,而这10倍的价格空间可为企业消化物流运输成本、渠道费用成本、广告等方面的成本,同时,企业也可借此获得较高的利润。
而渠道商方面对“洋”货也很感兴趣,“销售商不管你真洋、假洋,只有是洋名的服装,走货快且利润高,他们就喜欢。”记者从部分渠道商处获悉,为了迎合消费市场、让商品卖高价,有些渠道商还授意生产企业做“假洋鬼子”。
但一位不愿具名的广东家具企业负责人陈先生却认为,达芬奇事件核心并非“洋品牌”还是“中国品牌”,而是“作为企业是否关注客户的体验”。
陈先生认为,达芬奇的家具在设计和质量上“其实还是不错的”,此事起因最早也并非100%原装进口和100%实木这些现在外界关心的问题,而是消费者反映家具有味道,而达芬奇没有妥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