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无利益驱动的听证会为何乱象丛生?

2011年07月27日 09:44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成都最近出现了四位最牛“价格听证专业户”。其中一名叫胡丽天的老妇,在“随机抽签”的情况下,7年里总共参加了19次听证会,在这些听证会上,胡老太先后支持过涨水价、涨的士价、涨停车费及摇号购车等。可以说,胡老妇等四名工农阶级代表,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为推动CPI升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在,再谈论他们是否是“听证会托儿”,已经没有多少实质意义了。从这个偶然被曝光的事件上,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听证会”,作为一系列繁琐程序中的一环,已经名存实亡;同时我们也可以推测出,像胡丽天这样的听证会托儿,已经遍布于大大小小的听证会场所,他们或以座谈的形式,或以会议出席的形式,在相关部门的一锤定音后,齐刷刷地举起通过牌。后来慢慢的,这就变成了一种双向选择:政府相关部门,以免费或者每人三两百块钱的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民意;而听证会代表们,已不再纠结于是否于心不安了,因为自己只不过是一枚棋子。

  仔细分析一下这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听证会模式,李某有一点小小的疑惑:按理说,这三两百块钱的“出场费”,相较于以后漫长时日里的增长成本,实在是九牛一毛,这一赞成票投得无异于杀鸡取卵、惹人神共愤;再说,参加听证会,虽是一种自愿、无偿的个人选择,但与公民的生活休戚相关,本应该激起很大的民众参与热情才对,为何会出现胡丽天所说的那样情况——“我之所以被选中的频率比较高,是因为报名的人太少”?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胡丽天等人之所以热衷于参加听证会,莫非是得了某种特殊癖好?

  这样的假设显然无法解释听证会乱象重生这个事实。当本来纯洁、没什么利益驱动的听证会,已完全沦落为政府部门谋求“民意”的一种摆设,那就多少带有些悲凉的味道了。

  导致这种乱象的原因其实很明显,因为发布听证会的主导权在决策者手里,他们可以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去取舍自己需要的“群众演员”,于是,便会出现所谓“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局面。所以,说到底,“听证会”已经连最后的民生都表达不了了,它只不过是某些政府部门自导自演的一场独角戏,编剧是自己的,导演是自己的,演员是自己的,台词是自己的,只有票房是观众的。在这种情况下,听证会绝不是鸡肋,绝不是大姑娘的裹脚布,它作为所谓民主的标榜,高高在上。

  既然这样,胡丽天之流,也就成为一个幌子了,即使没有胡丽天,这样滑稽的戏剧仍将存在,因为还有无数个王丽天、张丽天在前赴后继,在等待着沦为一枚棋子。即使也有个别发自内心想参与听证会的人等,也会在一系列“报名”、“拿文件”、“审核”、“实地考察”等繁琐程序中“被淘汰”。一个本来就应该删繁就简、问政于民的事情,如果刻意把它搞得那么复杂,就不能不让人怀疑它欲盖弥彰的企图了。所以,胡丽天一不小心蹦出的名言“人活着,就是占用、消耗资源,所以政府收任何费都有理”(暂无法考证是否真出自胡丽天之口),也就成了“导演”和“演员”间彼此心照不宣的一条共同“真理”。

  “听证会制度”作为政府部门广开言路的一条途径,它从正面上体现出民众当家作主的虚实,从侧面上折射出一个政府问政于民的诚意和态度,如果它远离了真正的人民,它的存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即使它表面上作为一道程序坚不可破,秩序井然,也仍难以掩饰它内在的乱象重生。

  前段时间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引以为戒,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并真正灌输人民的心声,才能真正体现出它存在的价值。(文:李立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