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以高价格保持高端形象 进口奢侈品降税能降价吗

2011年07月28日 08:1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市场奢侈品的售价普遍高于国外市场,化妆品价差最高达188.5%。奢侈品进口管理应坚持降税与加税并行,对已经成为百姓生活日用品的商品降税,并加强零售市场监管。比如,可设定一道高压线,对超过一定价格的商品加重经营成本,防止洋品牌“乱涨价”

  以高价格保持高端形象

  无论进口税是否调整,高端品牌商都会采取相应策略,将产品锁定在高端市场

  奢侈品涨价了!

  进入7月,当社会上对奢侈品该不该降税热烈讨论时,各大奢侈品品牌却纷纷传出涨价信息:

  7月1日起,卡地亚300多款产品全线上涨,平均涨幅9%;路易·威登平均涨幅为6%,一款黑色香槟包价格从1.6万元涨至1.9万元;香奈尔一款经典女包从3万元涨至3.75万元,涨幅都超过20%。此外,雅诗兰黛旗下产品普遍提价5%—8%,其中50毫升即时修护特润精华露从880元涨到940元,涨幅7%。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首席代表欧阳坤认为,此番涨价是奢侈品品牌保持其高端形象的一次例行调价。按照惯例,奢侈品品牌一般每年涨价10%,最近,欧元贬值更成为奢侈品品牌全球涨价的基础。

  欧阳坤表示,高价格是奢侈品保持市场形象的主要手段.无论国家在进口税方面是否调整,高端品牌商都会采取相应策略,将其产品保持在高端市场,争取高端消费者,而失去价格高端地位也就不再是奢侈品了。

  比如,在10年前,梦特娇、皮尔·卡丹都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奢侈品,但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商品经济大潮淹没了这些品牌,由于价格急剧下降,这些品牌已经沦为三四线商品。

  专家表示,奢侈品购买并不像是在超市买饮料一样,到那就买,而且能够买到。迎合“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奢侈品品牌实行的是一种饥饿式营销,“你越涨,他越买”。

  具体到中国市场,欧阳坤认为,造成人们到国外购买奢侈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各大品牌在中国市场放量有限,再加上3个月左右的到货周期,使中国市场上的奢侈品在品类、数量等方面都落后于国际市场,再加上相对较高的市场定价,进一步放大了人们出国购物的冲动。而离境退税等政策的存在,更拉大了国内购买与国外购买的消费成本。

  对外经贸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周婷主持的一项调查发现,目前中国市场奢侈品的售价普遍高于国外市场,其中高级腕表国内外价差在100%—350%之间,珠宝产品价差在20%—80%之间,箱包皮具价差在30%左右,化妆品价差在40%—120%之间,最高达到188.5%。

  奢侈品市场需分类管理

  对化妆品等已成为生活日用品的“奢侈品”来说,降低进口税有可能推动降价

  欧阳坤认为,奢侈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根据消费对象不同,可将奢侈品划分为A、B、C类:A类是最顶级的私人飞机、游艇、豪华车;B类是顶级名表、贵金属和珠宝;C类奢侈品就是跟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名牌服装、高级皮具、化妆品和香水等。其中C类又可分为1万元以上、5000元—1万元及5000元以下三个等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C类奢侈品特别是5000元以下甚至千元以下的消耗型“奢侈品”,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日用品。调整这些商品的进口税,能够在社会上给其造成降价压力,推动经销商降价,让利于消费者。

  具体到消费者比较关注的化妆品市场,欧阳坤认为,目前进口化妆品(包括香水)的进口关税已降至10%以下,增值税17%,这与其他进口商品差别不大,影响较大的是针对“高档化妆品”的30%消费税。

  实际上,目前人们对化妆品进口税的认识存在误区。2006年起,我国已经调整进口化妆品消费税政策,只对“高档护肤类化妆品”按30%征收消费税,其他不征。在实际操作中,海关征收消费税的对象主要是“香水”和“彩妆”两类。然而,由于社会上对“高档护肤类化妆品”的范围宣传不够,致使大多消费者甚至代理商都认为普通进口化妆品均含有高达30%的消费税。这事实上已经成为经销商抬高进口化妆品价格的一个借口。

  欧阳坤认为,降税的核心是消费税。无论进口环节税在化妆品价格中占多大比例,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消费能力的提高,对进口化妆品再区分为“高档类”和“非高档类”已不合适,把香水和化妆品区别为两类商品也缺乏理由。应借助这次降税讨论,大幅降低直至取消“高档护肤类化妆品”(包括香水、彩妆)的消费税,让“高档”与“非高档”进口化妆品税率一致,实现其进口成本透明化。降税是个市场信号,只要税率降低了,就有可能推动进口“高档”化妆品降价,带动“非高档”进口化妆品降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