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经济学家警告:高铁不能过快发展 应稳扎稳打

2011年08月03日 16:25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铁路在中国人的心里,绝不仅仅是冰冷的技术和普通的运输工具。从1905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动工开始,铁轨上隆隆作响的火车就承载着中国人复兴祖国的梦想,成为中国人心里国家工业发展最具象的标志。甚至在中国近代最重要的革命和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铁路都扮演着带有“启蒙”意义的重要角色。在中国人看来,铁路既是工业文明的重要坐标,也是承载感情的交通方式。正因为如此,7月23日发生在东部重要商业城市——温州的动车相撞事故,令中国人陷入了寻找安全感的集体思考中。

  到底铁路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答案一是铁轨两端满满的爱。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铁路”与“家”这两个词语常常连在一起,这种联系在每年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显得尤为明显。以2011年春运为例,全国铁路发送旅客总量达2.2亿人,而民航运送旅客为3000多万人。这种巨大的差别体现了铁路在中国的重要性。

  在湖北宜昌打工的四川农民熊道胜今年春节前排了几天几夜的队为全家三口买到了回老家过节的车票。因为生活在长江边上,以前每逢过年,他都带着家人从宜昌坐船回家。去年底,家乡通了铁路。这条从宜昌到万州的铁路虽然只有370公里,但要穿越崇山峻岭,被称为“史上最难修的铁路”,整整修了6年,每公里造价高达6000万元人民币。它连接起三峡大坝所在的湖北宜昌和中国农民工的主要输出地四川、重庆,来来往往的人们从此告别了必须通过水路进出的历史。

  对于老熊这样的外出打工者来说,最大的变化是回家的路费省了不少。他算了一笔账,过去,从宜昌到万州一张船票要300块钱,现在的火车票一张才57块钱,花在路上的时间也缩短了很多。“现在交通方便了,坐火车关键是快了(只需要4个多小时)。以前坐船要一天一夜,(如果是今天早上走),要明天早上(才能到)。”

  曾经像老熊一样依赖火车的北京媒体从业者陈莹莹,却在7月23日动车发生事故后,毅然选择了飞机。在她看来,短期内都不会选择铁路出行,选择铁路的人大部分是出于无奈。“我是7月21号坐飞机到的杭州,7月25号坐飞机回的北京。动车和高铁这个速度我本来就会有一些担忧,至少在这个事故的阴影对不止是我还有我身边的人还有心理影响的时候,我觉得选择(动车或高铁)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但我有一个朋友,她弟弟从北京回辽宁的盘锦,她还是给她弟弟订了动车票,因为她觉得五六个小时的大巴车也不见得多安全,我觉得有的时候(动车)其实并不是最优选择,只是在矮子里面找一个个子高的。”

  7月30日,在北京某政府部门工作的苟先生出差去上海,乘坐京沪高铁G11列车。在得知苟先生要坐高铁去上海后,妻子就一直惴惴不安。从上午8点出发开始,在5个小时的时间里,妻子给他打了4个电话,发了十几条短信。

  但即便如此,苟先生对高铁还是充满信心。“我觉得这次出事故也是偶然吧,当前国家这么重视铁路发展,出了事故之后会更加重视铁路安全,我这一路没有出什么故障。(但)它没有安全带,这个我觉得以后要加强。普通列车没有设安全带的必要,因为速度慢,但高铁时速300公里左右,在极端情况下,安全带还是非常必要的。”

  7月30日下午,有网友在微博上说:“29分钟,列车到达天津并停稳。希望这种安全和准时不是我个人一时的运气。”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