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匆忙提高债务上限 美国只解了国家破产的近忧

2011年08月04日 08:4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美国总统奥巴马2日在白宫签署了提高债务上限与削减财政赤字的法案,在最后时刻避免了美国滑向债务违约的深渊,也让困扰华盛顿多时的两党政治恶斗暂时告一段落。

  但正如奥巴马本人所言,这只是平衡美国财政收支的第一步,未来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最后一刻匆匆过关

  在7月31日晚间白宫与国会两党领袖就提高举债上限及削减财政赤字达成协议之后,国会众参两院相继快速完成了立法程序。

  由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8月1日傍晚以269票赞成、161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上调美国14.3万亿美元债务上限并且在未来10年将预算赤字削减至少2.1万亿美元的法案。

  民主党占多数的参议院8月2日上午以74票赞成、26票反对的压倒性结果放行该法案。

  奥巴马随即在白宫签署该法案,使其正式成为法律。

  明年举债两万亿 十年减赤两万亿

  新法案生效后,财政部立即获准新增4000亿美元的借贷,并可以在2013年之前把举债上限再提高两万亿美元,从而确保美国未来两年不再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

  法案同时规定,美国在今后10年至少削减2.1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

  此外,根据该法案,国会将尽快组建一个两党委员会,专门就如何进一步具体削减政府开支提供政策建议。

  奥巴马当天在白宫玫瑰园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这项法案是我们在确保政府量入为出方面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奥巴马强调,两党未来需要共同努力,以制定一个平衡的减赤方案,不仅仅是削减政府开支,还要充分考虑所有选项,这其中就包括通过延长对中产阶级减税以及签订与亚洲、南美国家的贸易协议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

  股市没信心 当天大跳水

  奥巴马在讲话中再度批评了国会出于党派政治需要而使这场债务上限之争拖延到最后时刻才得以化解。他说,“美国人民选出了一个分裂的政府,但他们一定不希望看到一个失去功能的政府”。

  奥巴马表示,这场华盛顿“人为制造”的危机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对处境艰难的美国经济造成了伤害。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当天在接受媒体访谈时也表示,新法案的实施暂时缓解了美国的偿债压力,但这场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的影响现在还难以预料。

  美国股市的反应部分印证了奥巴马和盖特纳的担忧。

  奥巴马签署提高债务上限法案的消息,不仅没能提振市场信心,反而给人一种不祥的感觉。美国三大股指2日当天均出现大幅下滑,跌幅超过2%。

  “像中世纪的庸医给病人放血”

  大跌的不仅仅是市场,美国内外对美国经济与政治的信心也在大跌。

  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日前发表文章,批评华盛顿推出的妥协方案严重威胁美国经济复苏。他说:“经济低迷时削减开支不会改善预算状况,还可能会使情况恶化。这就像中世纪的庸医给病人放血,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使病人身体更加虚弱。”

  奥巴马签署提高债务上限法案后,美国政府的信用评级似乎暂时得以保持稳定,但并没有完全摆脱被下调的风险。

  美国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穆迪2日确认,保留美国AAA级的政府债券评级,但同时宣布评级前景为负面。

  穆迪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美国政府若想始终保持最高的信用评级,就必须进行长期的债务整顿。

  惠誉国际评级机构当天也表示,美国国会在最后一刻提高联邦债务上限,是朝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但该机构同时警告,美国政府在税收和开支方面仍面临艰难选择,要想维持最高信用评级,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两党斗志仍在 秋后接着斗法  

    尽管两党国会议员在最后一刻达成了避免美国陷入债务违约的妥协方案,但各方对这一救急式的法案都不满意。

  民主党人批评这项议案削减了太多的社会福利开支,而且不对富人增税,最终将侵害穷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利益。

  来自密西根州的民主党参议员卡尔·莱文说,“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达成一项有暇疵的立法,要么就得面对经济严重受损和更高的失业率。”

  反对该法案的共和党议员则抨击法案在解决联邦赤字上做的不够。他们抱怨说,未来10年节省下不到3万亿美元预算,对于一个已经背着14.3万亿美元国债的国家来说是根本不够的。

  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的联邦参议员大卫·维特说:“这个所谓的解决方案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开支和债务状况。它只是在兜圈子,并没有做出任何重大改变。”

  分析人士预测,尽管随着国会在未来几周进入夏季休会期,两党之间的政治角力会暂时偃旗息鼓,但围绕赤字问题的政治博弈仍将是华盛顿的主要话题,并且会在2012年大选、经济复苏乏力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愈演愈烈。

  驻美国记者 鞠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