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通胀成因复杂
经济增长率与通胀率是正相关,本轮价格上涨是诸多因素叠加
CPI持续高位运行,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进入了“高通胀”时代?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向记者表示,还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物价上涨情况也是不一样的。一般说,经济增长率与通胀率是正相关,经济高速增长必然拉高需求,需求增大必然拉高价格。处于高速发展中的“金砖四国”基本都属于这种情况,其他一些国家像越南等甚至达到了两位数的通胀率。
姚景源分析,与改革开放以来几轮物价上涨相比,这次物价上涨的原因复杂。“历史上大的通胀主要是经济过热,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造成的。例如1994年的CPI涨幅是24.1%,但是199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61.8%!所以以前解决物价问题的办法也简单,就是清理固定资产投资、紧缩信贷。”
本轮价格上涨的原因有国际的,有国内的;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有深层次的,还有现实的,是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
首要的是货币因素。姚景源分析,正常情况下,广义货币增长速度应该是GDP增幅加CPI涨幅,再加上两个百分点左右的系数。按这个标准衡量,这两年我国的广义货币增速显然太高了。“流通中的这么多货币冲到哪里,哪里就有问题。为什么出现炒绿豆、炒大蒜、炒字画,甚至炒宣纸?因为流动性过剩。”
但是,姚景源认为,要历史地看待这两年的货币政策。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对欧洲的冲击不一样。对欧洲主要是冲击金融体系,对中国冲击的是实体经济。最严峻的时候,我国有15%的企业倒闭,还有20%的企业被迫减产,上千万人失业。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当时只能而且必须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4万亿投资,否则不可能有今天的局面。“任何经济活动都有成本,有代价,保增长、战胜世界金融危机也有成本,就是今天的流动性过剩,并成为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这是战胜世界金融危机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我们别无他路。”
第二是国际因素。本轮通胀比前几次多了输入性因素。过去我国对外依存度不像现在这么高。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原油、铁矿砂、铜矿砂的对外依存度都在50%—60%的水平。中国和世界经济已经结合成一体了,国际市场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反映到国内市场。
2008年后,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主要都是“发票子”,全世界都是流动性过剩,所以直接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今年一季度,我国出现了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仔细分析,我国进口数量没有大幅增长,但是用美元计算的进口金额大幅上涨了。比如铁矿石进口数量增加了14.4%,而以美元计算的进口金额增长了82.5%;黄金价格去年年初时一盎司刚过1400美元,现在涨到1600美元。“原材料、有色金属、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通过进口直接推高了我们的价格。中国作为第二大进口国,只能接受这种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这是以前没有遇到的,也是我们左右不了的。”姚景源说。
第三是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的CPI中食品权重较大,为什么70%左右的涨价因素是农产品上涨?姚景源认为,目前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组织化程度太低,企业规模太小,流通环节太多,流通手段陈旧落后,市场秩序混乱,是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的重要原因。为此,他近些年一直在呼吁改善农产品的流通体系。
“全世界绿豆、大蒜都不会成为投资品,但是中国出现了。这说明我们农产品的流通体系太薄弱了!”姚景源说,“我国农业一边是千家万户小生产,一边是千变万化大市场,两个‘千万’的对接是很难的一件事,可是我们把这副对接的千斤重担交给了农民,农民挑不起来啊!这需要政府来帮,支农惠农的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要从生产领域扩大到流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