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CPI(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增长曲线继续“翘尾”,而各方预测的拐点显然并未到来。37个月,三年多以来最高的物价负担一点点地压在中国人的肩上。事实上,今年以来调控物价的努力从未停息,然而转型期中中国将会长期和高通胀压力斗争的现实也真真切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未来,又当如何?这一波物价上涨周期何时才会趋缓?人们在思考,人们在激辩……
为何本轮物价上涨比以往更难治?
6.4%,国家统计局7月9日发布的6月份CPI同比涨幅不但一举跃上6%的平台,而且创下36个月以来的新高,然而7月经济数据数据的出炉只是将CPI再加上了0.1%,在上涨周期上再加了一个月。是什么,让本轮调控如此艰难?
本轮物价上涨呈现新特点,治理难度加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4.4%,影响CPI上涨约4.26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7.1%,影响CPI上涨约1.37个百分点。
与以往多轮物价上涨一样,食品价格充当了涨价的首要推手。然而,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同比都出现了上涨,以及CPI走高的同时经济增速在回落,提醒我们这一轮物价上涨非同往常,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因素。
无论是洋奶粉涨价,还是出租车调价,都反映了一个现象:一轮全球性的通胀正在发生,来自内部的成本上涨以及外部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正在传导至居民消费的各个方面。
“如果仅从CPI涨幅来说,4%、5%甚至6%,改革开放以来都出现过。之所以现在这么高度重视,一个是通胀预期比较高,一个是物价走势还有不确定因素。此外,还要警惕工资上涨与物价上涨的螺旋式攀升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说。
流动性过剩推动形成的较强通胀预期,是这轮物价上涨的特殊背景。业界普遍认为,通胀预期往往具有“自我实现性”,一旦形成了强烈的通胀预期,政府需要花很多工夫和很长时间去改变这种预期。
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治理起来难度更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指出,国内通胀的动力机制发生了新变化,各方面因素经过长期发展和积累,逐渐传递到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上来,而成本推动导致的物价上涨惯性更大,持续性更强,波及面更广,治理起来就更复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房价虽然不直接计入CPI,但前几年国内房价连续快速上涨,不但让百姓感到票子“变毛”,而且住房负担加重后大大削弱了百姓对一般商品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
由此可见,国内外一系列复杂因素,以及猪肉等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季节性波动,共同推动了此轮物价上涨,使得中国在经济增速回落、粮食连年丰收的情况下,依然出现了物价涨幅持续攀高的少见局面,也大大增加了治理的难度。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