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调控正在显效 物价拐还是不拐?(3)

2011年08月11日 09:30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物价上涨本质原因究竟是什么?

  物价问题看似复杂,但也有其简单的一面。分析此次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除了劳动力成本和环境资源成本上升的一定影响,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国际输入性通胀的影响,二是国内货币供应较多的影响,三是食品价格上涨的拉动。

  现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量越来越大,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很快就会传导到国内。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继续温和复苏,主要发达经济体发展态势趋好,新兴经济体增长较快,拉动了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的需求,直接带动了国内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上调。这一影响最先传导至能源化工类产品,国内汽油、柴油以及各种乙烯类化工品价格跟涨,导致化肥、农药价格以及农产品运输成本上升。

  同时,国际粮食市场供求面偏紧,导致国内粮油价格也始终保持上涨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资源价格上升对我国消费价格的影响在30%至40%之间。这表明,国际输入型通胀压力虽然比较大,但并不是我国此次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只要货币发行多了,就必定导致钞票贬值、物价上涨,所以不少人把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视为同义语。从国内货币供给情况看,前几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投放较多。在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的带动下,各地大步跟进,2009年和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达到22.46万亿元和27.81万亿元。

  大量的贷款和投资直接推动我国经济率先回升向好,但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也强化了粗放扩张,特别是形成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今年以来,货币政策转为稳健,货币供应量、信贷投入量以及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明显回落,流动性过剩问题初步缓解,可是货币因素对物价造成的上涨压力短期内尚难以消除。

  再看食品价格。这是今年以来价格上涨最为明显的,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11.8%,是消费价格指数增速的一倍多,对消费价格指数的贡献占到7成。

  由于此次物价上涨是输入性通胀、货币投放较多和食品价格上涨三者推动的,因此比往年的治理难度要大得多。一般来讲,控制物价首先要控制货币发行与投放,但是仅仅依靠减少货币投放缓解不了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也缓解不了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

  另一方面,减少货币投放常常会造成资金紧张,进而或多或少地影响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影响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从去年4季度到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保持了高频操作,在信贷总量控制措施下,企业流动资金趋紧,市场资金价格大幅提高,不少中小企业都遇到了“融资难”的问题。

  而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又直接影响到就业状况,许多职工群众虽然害怕通胀,但更加害怕失业。因此,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才是宏观调控面临的难题与挑战。(经济日报)

  猪,又是猪?!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月宏观经济数据显示,7月CPI同期同比上涨6.5%,创下37个月以来新高。其中猪肉“功不可没”,价格上涨56.7%。

  面对物价指数的持续高位,以及当前欧美经济面临二次探底风险的加大,中国货币政策何去何从,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猪肉贡献最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7月CPI同比上涨6.5%。CPI统计的八大类产品中,食品类“贡献”最多,上涨幅度达14.8%,拉动CPI上涨4.4个百分点。其中又以猪肉为首,猪肉价格上涨了56.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此外,非食品价格上涨2.9%;拉动CPI上涨2.1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PPI同比增速重新回升。7月份PPI同比上涨7.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1%。目前,国内工业生产仍然维持较快增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推动PPI重新回升。

  昨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卢现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前两年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需求拉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的输入性涨价因素以及各种成本推动等众多影响因素中,货币因素恐怕是这一轮CPI上涨的首要原因。”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则表示,“7月CPI同比继续走高的主要原因为粮食、猪肉、蛋类等食品价格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速,以及非食品价格涨幅继续保持在高位。”(国际金融报,见习记者 余雪菲,实习生 杨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