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努力把握物价工作主动权 化解“猪周期”

2011年08月11日 14:31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物价牵动千家万户,与民生息息相关。它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它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生产者。就肉价、粮价而言,上涨快了、上涨多了,城市居民受不了;跌多了,农民又受不了。因此,控制物价就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物价上涨还与经济增长有着内在的联系。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特别是较快发展的过程中,一般都伴有程度不同的通货膨胀。在许多情况下,只要经济增长快,居民收入增加多,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就可以被对冲掉。更何况适度的通货膨胀还经常作为刺激经济增长或者避免经济衰退的重要手段。关键在于要通过宏观调控把握其平衡点,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一)

  □如果总的计算改革开放30多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每年涨幅平均值为5.68%。与这个数字相比,今年上半年物价上涨5.4%,没有偏离平均值

  □这些年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宏观调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此次物价上涨,我们在工作上把握了一定的主动权

  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年均是7.4%,上世纪90年代年均是7.2%。只有在2003年至2006年这4年里,我们才经历了经济增长率超过10%、通货膨胀率保持在3%左右的这么一段时光。如果总的计算改革开放30多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每年涨幅平均值为5.68%。与这个数字相比,今年上半年物价上涨5.4%不仅没有偏离平均值,而且没有大幅超越。更不用说今年下半年还将会出现物价逐渐回落的态势。

  能够避免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实际上,早在2009年第四季度,物价数字尚未出现明显变化、各地区仍在全力以赴保增长的时候,中央就提出了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的要求。当时,不少地方和经济界人士都很不理解。2010年初,中央又明确提出把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3%的调控目标,并作出相应的工作部署;进入下半年,随着物价上涨有所加快,中央果断地出台了16项稳定价格的政策措施。近来不少专家深有感慨地谈道:“如果不是中央见事早、决策快、措施有力,我们现在面临的物价形势恐怕就比较严峻了。”

  可以说,这些年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宏观调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此次物价上涨,我们在工作上把握了一定的主动权。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明确指出,要继续稳定物价总水平,坚持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温家宝总理提出,最重要的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二是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给物价上涨提供货币条件;三是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只要把这些工作做好了,稳定物价总水平就会有扎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与此同时,温家宝总理还在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后提出,稳定猪肉市场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尽快恢复和出台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向市场发出稳定信号;同时要研究治本之策,跳出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这是一个明确的要求,也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二)

  □“猪周期”的波动仍不见降低,单纯在生产领域做文章还不够,只有把流通领域的问题一并解决了,特别是转变传统的流通方式,“猪周期”的波动才可能平缓下来

  □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和积极努力,美国的“猪周期”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生猪生产和价格也相对比较稳定,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尤其是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需要引起特别重视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有效化解“猪周期”问题呢?

  一些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认为,这些年生猪生产起起落落,不仅把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折腾坏了,而且政府部门在工作上也比较被动。现在,应该是下决心扭转这种局面,努力把握工作主动权的时候了。

  多年来,针对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各地区和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最重要的是发展规模化养殖。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规模化养殖占到市场份额的80%以上时,“猪周期”的波动幅度就会大大降低,甚至趋于平缓。为了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各地纷纷建立规模化养猪场,积极扶持“公司+农户”的合作关系。目前,家庭散养逐渐减少,规模饲养已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全国生猪规模养殖比例已达60%以上。问题在于,为什么规模化养殖迅速发展后,“猪周期”的波动仍不见降低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