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12日电 题:“中国制造”遭遇美欧债务危机
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欧美债务市场上的变故,似乎尚未冲击“中国制造”的出口成绩。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出口1049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中国制造”的出口表现,远超年初预期。
期间,在基数较大的基础上,中美、中欧的双边贸易增长了18.5%到21.1%。欧美主要贸易地区的地位仍然稳定。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认为,标普调降美国主权评级、欧洲身陷债务危机,短期内会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较大冲击;但在中长期内,对中国外贸环境影响有限。
陆志明认为,影响中国出口的长期因素,主要是欧美包括就业、经济增长在内的经济基本面变化。如今,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遇阻,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经济增速放缓迹象显现。但全球经济复苏的总体趋势并未出现太大变化,也不太可能爆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中国外部的出口环境变化不大。
但上述乐观统计数据和分析判断,未能阻挡接二连三的“中国制造”利空消息。对外,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被削弱。对内,物价上涨,“中国制造”成本压力加大。
8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破6.4,创下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的新高。
7月,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1.0%。两者都远远高于同期6.5%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
刚刚结束的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虽仍高于50%,但已连续四个月回落,创下自2009年3月以来的最低点。中国制造业经济呈增长态势,但增速继续趋缓。
在中国的经济、外贸大省——浙江,一家玻璃纤维中国制造商介绍说,在国内,宏观调控力度逐渐加大,通货膨胀、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银根紧缩,劳动力短缺,环境愈加复杂;在国外,中国的持续发展已引起国际巨头警惕,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潜在风险时刻伴随。
这家名为巨石集团的中国制造商,隶属中国建材集团,拥有全球玻璃纤维18%的产能、居世界第一。其生产的产品,50%供应海外市场。不断建立完善全球营销网络的巨石集团董事长张毓强介绍说,自己的产能可以提高到全球的25%。
在本行摸爬滚打了40年后,张毓强对扩大生产规模的兴趣正在减弱。他表示,正从原先的追求规模效益,转向调整产品结构,追求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已提高到5%。同时,加快国际化步伐,建设海外生产基地,这是解决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好办法。
张毓强及其身后的巨石集团,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全球数一、数二的产能,不断扩大的全球市场份额,大幅攀升的研发投入。有目共睹的产能之外,“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但“中国制造”的技术升级之路并非平坦。张毓强承认,前些年更多的精力用于扩大规模,技术储备不足,基础理论研究尚有欠账。
不过,这并不妨碍中国制造商的信心。一家全球知名的中国发电设备制造商介绍说,中国在许多领域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主要原因是起步晚。假以时日,中国的技术含量不会比西方低。
中国制造商的信心,并非盲目乐观。西方对华封锁的碳纤维,已在中国实现规模化生产。对于一度完全依赖进口的液晶玻璃基板,中国制造商已调试好自己的生产流水线。在核电领域,中国制造商已经打开了欧洲核电市场的大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