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一方面,7月的CPI继续高企,生活成本因物价上涨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美国和欧洲的主权债务引发全球性的资本市场动荡;面对这样的两难局面,货币政策适度放宽,抑或继续从紧?
走进北京市民李帆位于南四环附近新婚的家,首先看到的是门口储物室里堆放的几个大纸箱,里面盛放的都是他从四处“淘换”来的生活必需品,最新加入的,正是近期涨价风潮中的食用油。“差不多是从4月份开始吧,各种商品涨价的传闻不断变成现实,只好遇到便宜的就多买一些,”李帆向《中国新闻周刊》展示他的“战利品”,“柴米油盐酱醋茶,基本样样俱全”。
“开杂货店不至于,反正小区的小卖部是让我买光了”,这是相声演员姜昆的一段作品《老急》中的一句台词,李帆用来调笑自己这种“扫货”的行为。这句台词讲的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应对涨价时候的囤积行为。
数据显示,李帆对物价的感觉是正确的。2011年4月到7月,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涨幅分别达到5.3%、5.5%、6.4%和6.5%,其中6月和7月连续创出30多个月以来的新高。
与高企的通胀形势相对的,是全球的资本市场正承受着来自美国和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引起的冲击。北京时间8月6日,美国因债务问题被国际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标准普尔宣布下调主权信用评级至AA+之后,全球股市经历了“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收盘重挫628点,道指、纳斯达克、标准普尔500三大股指跌幅均超过5.5%。
CPI见顶?
在一个月前,6月份的经济数据发布时,不少经济学家曾表示,6.4%的CPI涨幅很可能将是年内的高点,7月CPI涨幅会有稍微回落。
但是,从8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7月份CPI涨幅仍然高企,经济学家管清友在7月份经济数据公布后的第一时间在新浪微博表示,7月份CPI同比上涨6.5%,高于此前市场预期的6.2%、6.3%,有些出乎意料。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