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加息,无疑会雪上加霜。加息的概率也因此变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从理论上讲,CPI上行,证明通胀压力仍然较大,货币政策需要有所动作。但在吴晓求看来,无论是加息还是提高准备进利率,去年以来已经使用的频率过高,都“已经不太可能、也不应该被使用”。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也认为,由于国际层面的影响,会让加息产生一些变数,从而增加了不确定性。“未来,央行可能会有一个观察期,应当多谋少动。”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是,个人认为加息还是必要的。”
面对加息这把双刃剑,中央货币管理当局也显得很迟疑。8月4日,加息未动,国债先行。当天,财政部国库司发布公告,将在8月10日发行总额300亿元的凭证式国债,其中1年期、3年期和5年期的票面利率分别为3.85%、5.58%和6.15%,而同期的整存整取利率分别是3.50%、5.00%、5.50%。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6月初,市场都在关注是否加息的时候,财政部同样采取了发行凭证式国债的方式。
政策的连续性和灵活性
在上半年持续收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下,CPI依然持续走高;另一方面,美国评级下调,全球股市一路下挫,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速稳步回落;这一涨一落中,中国的货币政策,无疑处于深深的两难之中。
“中国政府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两难阶段。一方面,要控制通胀,进一步收缩货币,加息,就需要收紧银根”,吴晓求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但外部金融市场的动荡,的确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这就不允许过度的总量收缩,需要适当地松动,但是又会对CPI产生影响。”
王松奇则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是独立的,美债危机不会对中国的货币政策造成影响。“美国的信用评级被下调一个等级,引起的只是短暂的恐慌,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不会受到影响。”
而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面,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美债和欧债的危机,对未来的影响是有的,但是不是主要的。
“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要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增长,美债危机引起的A股市场反应只是短暂的恐慌。我们现在强调的内部因素,对外部需求的依赖在趋势上是越来越小的,包括股市在内,中国投资者对美债危机不应反应过度。”郭田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同样强调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要“以我为主”。如果国内的经济增长依然良好、没有受到影响,而不要在国内经济增长原本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实行宽松的政策,“那样中国未来出现资产泡沫化的风险将会很高”。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要求整个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货币和信贷政策,要保持灵活性、结构性,但是又要相对稳定。”吴晓求表示,“简单的总量收缩这个政策取向已经基本上告一段落,现在需要加强的是灵活性和针对性。”
无独有偶,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8月8日在《经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经济增速在一定范围波动是正常现象》的文章,文章说,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看,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经济增速快速回落的风险比较小。“当前中国经济虽有小的波动,但运行态势总体稳定良好”。“要坚持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不动摇,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看到这句话,每月还房贷的李帆和无数股民,也许会微微松一口气了。(记者吴凡 吕凌寒)